诗歌艺术手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284405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艺术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艺术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艺术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歌艺术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歌艺术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艺术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艺术手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或称为表现手法)包括三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一、常用修辞 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夸张、对比、双关、比兴、拟人、借代、对偶、用典等。(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 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凉月如眉挂 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

2、 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二)、拟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 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 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三)、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 修辞手法。春思(唐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 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 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

3、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竹枝词(唐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 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 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四)、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

4、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五)、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 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六)、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从篇法

5、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 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 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七)、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八)、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

6、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九)、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 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十)、衬托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 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 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 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

7、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反衬。(十一)、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 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 头春意闹。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视觉听觉相 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的更生动、更真切。(十二)、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

8、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 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 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 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用神话故事,如李 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 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 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 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

9、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 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十三)、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 “比者,以 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 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

10、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 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 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十四)、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 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 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如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 高尚节操;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虽在风雨中凋零,被践踏为泥土,但芳 香永存。作者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不畏谗毁、

11、坚贞自守的高风亮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 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 “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 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 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 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十五)、衬托与对比A、概念: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 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12、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 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 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 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 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 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 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 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

13、鸯相对浴红 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 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 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乌衣巷(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 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 的乌衣巷一片

14、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B、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贺知章 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 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 “冰雪林中着此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 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 设置的技巧。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 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白

15、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 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 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 烈。 “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二、描写(写景)手法(一)写景五结合1 远近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及远)2 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 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 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

16、使 “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 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 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 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3 声色结合(或视听结合)眼前之景与耳听之声的结合。4 虚实结合(“实”是现实,对事实的直接陈述或对眼前实景的直接描写。“虚”是联想、想 象、假设或者回忆的。有时两者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