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话财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283180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外话财政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今中外话财政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今中外话财政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今中外话财政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今中外话财政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中外话财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话财政(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中外话财政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审 计管理制度、储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管理 制度。皇室控制下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中国在古代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管理制度, 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 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的因素。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 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 府。大司农将这些上计簿册加以汇总分析,得出全国预算收支情况后 向宰相报告。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或因战乱,或因政权存在短暂,无 法做到全面的预决算。唐代不仅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 而且比前代更 为了严密

2、。唐前期,按规定预算每年造一次。唐六典卷三“户部 郎中员外郎之职”条载:“一岁一造籍账,三年一造户籍。县成于州, 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年),鉴 于每年编造一次预算过于麻烦和浪费,同时,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防止官吏从中作弊,把预算中较稳定的项目编入“常行旨符”,不再 每年编造,如有临时性项目,仍单独编造。但安史之乱后,预算管理 制度就难以坚持了。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没有严格划分,在收支系统地方财政包含在中央财政之内。地方所征收的赋税收 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为上供,即地方解交中央部分;二为送使,即地方解交诸道节度使,以充中央在各道的支出;三为留州,即留给

3、本州自用部分。但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原上解中央的各种赋税,多为 节度使截留,“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到了宋代,预 算由三司或户部所属度支郎中和员外郎负责, 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 储、科买诸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度支郎中所作预 算,是汇总各路财政收支以后,再综合赋税收支、军国用度、军需边 备所需加以制定,报尚书省呈皇帝批准。财力分配有上供、送使、留 州之分。上供钱财入皇室财政或国家财政,留州钱物留归地方财政, 送使钱物则由转运使掌握以在本路各州之间加以调剂。元代亦建立了一套财政决算管理制度。 按规定,诸路、行省、漕运、皇室, 凡有收支钱粮者,均设帐簿,诸路计吏,按年初核定

4、的收入定额,年 终向行省报告决算。行省要求各地行政长官对岁支钱粮一季一核对, 年终算出总数报省,然后汇总报于中书省。明代每年由户部总汇一年的需费,上报皇帝批准后,组织征收。清代二百余年,就预 决算管理制度,均没有正式文件可考。但就预算意义上来说,在年度 前也编制清单或估册;就决算方面说,年度后亦有报销之制。清代各 省布政使作为财政主管每年要稽收支出纳之数, 汇册申报督抚再转报 户部。户部量每年收入,以定存留起运之数。春秋二季报拨,都按实 支销。如果征收田赋,如期运解布政使司,以待支给。布政使司详考 收支之数,以待支给。布政使司详考收支之数,以待奏销。“一省岁入之款,报明听候部拨,疆吏亦不得专擅

5、”,说明清代财政是高度集 中统一的。中国当代财政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近年来政府根据国内 外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 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正 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 次的矛盾和,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 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 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从19982003年

6、,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 策。其主要是:1.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 6年共发行长 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5年带动比率1 : 5测算,将拉动形成 投资总规模3 . 5万多亿元。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 . 46万亿 兀,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经济结构优化也取得明显成效。2,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国内外需求。从 1999年7月1日起减 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开始暂停征收;从1999 年7月1日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臵国产设备的 投资,按40%的

7、比例抵免所得税;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我 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 8%左右提高到15 %左右;从 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 年底累计组织收入超过1000亿元。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 利于扩大国内外需求。3. 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自主投资能力。1999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 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管理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 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2年的823元,翻了一番。2003 年又进一步提高到877元。同时,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19982003

8、年中心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 资金2620亿元左右。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增强 居民消费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还加大治理乱收费、规范分配秩序的 力度。19982003年,我国政府公布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 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400亿元 左右。由于收费是一种准税收,减费可以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同 样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投资的能力。4. 结合财政体制完善,强化财政政策作用。2003年,中心财政本级 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 相应地,中心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

9、入的比重也由 49 . 5 %上升 到54 . 6%。在此基础上,中心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 中心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2003年的8687 亿元,年均增长20 . 4%,高于同期中心财政本级收入增幅 1 . 7个 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5. 在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设计中,注重发挥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 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 非凡 是,1998年通过国家财政发行2700亿元非凡国债,提高了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立四大资产治理公司,

10、剥离了 1. 4万 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强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相互协凋与配合的作用。二、财政政策运作面临的环境条件和选择中国目前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在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各 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资和中央国家机关盍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协调地区发展、初稿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 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本地区 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 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

11、需的税 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 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 分设国家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地方税由地方税务 机构负责征收。中央财政根据各地方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情况向地方返还部分税收。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向经济最困难地区和民族省区,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提供资金帮助。中国有预版式管理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从中央到地方,共设 立五级预。国家预算由中央政府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预算年度为公 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央 和地方的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和地方

12、各级人 大审查和批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 必须经过全国人 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和地方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具体组织预算的执行;具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 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要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 调节必须是基础的、全面的和充分的。政府调节则必须是相机的、适 时的和适度的。这也是和实践早已证实的。因此,财政政策与其他政 策一样,都要随着客观条件和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与完善。那么,近年来政策运行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1.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1997年下半年以

13、来,亚洲部分国家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打乱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使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低速增长区间。到 2001年,占世界经济总量 70 %的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低迷状态,经济增长率分别只 有0. 3%、0. 4 %和1. 5%;全球经济增长2. 4%,全球贸易只 增长0. 1 %。2002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仍然低速运行,经济 增长率分别为2. 4%、0. 2%和0. 9%。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 局面,加快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全球性通货紧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 识和首要任务,为此,近年来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政策调控效应正在逐渐显现,投资

14、者 和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趋势。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3. 2 %,全球贸易将增长2 . 9%,其中美、日、欧的经济增长 率分别为2 . 6%、2 . 0%和0 . 5%。据有关方面猜测,2004年全 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1%,其中美、日、欧的经济增长将分别为3.9%、1. 4%和1 . 9%,世界经济正在从低速增长走向整体复苏。2. 国内运行环境有所改善。一是投资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乏力的 矛盾明显缓解。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8 8 %逐年上 升到2002年的16. 1 %, 2003年又增长26 . 7 %,是1994年以来 的同期最高水平,说明投资需求的持续增

15、长势头仍比较强劲。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2003年外贸出口增势也比较强劲,在 2002年增长 22.3%的基础上,2003年又增长34.6%,比1998年同期加快29.6 个百分点。二是通货紧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自2002年第4季度开始,随着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速的加快,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开始出现回升趋势。其中,从 2001年年初起,居民娱乐文化用 品价格就已率先扭转下降趋势,呈现持续上涨的势头;从2002年第4季度开始,居民的居住、食品、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也先后逐步回 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 2%,而1998年为 0. 8%;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 3%,原材料

16、、燃料、动力购进价 格指数上涨4. 8%,通货紧缩趋势进一步缓解。三是经济自主增长 能力逐步增强。社会投资主体的信心普遍增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明显加快。1998年国有投资和非国有投资分别增长 17.4% 和10 %,而2002年变为7. 2%和25 . 6%,其中非国有投资增幅 提高了 15 . 6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在2003年表现更为明显,从投资 资金来源看,2003年全年预算内投资比上年下降1. 5%;而国内贷 款增长39 . 3%,加快16 . 9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3. 5%, 加快13 . 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强劲,2002年已占全球第 一位,2003年为561亿美元,增长2 . 1 %;自筹资金增长39 . 7%, 加快25 . 1个百分点。这种变化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1998年上半 年GDP增长7%,同比回落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