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27083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有效课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资源范围:六年级 数学资源类型:论文【摘要】构建有效课堂越来越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尤其是在班额比较大,或是农村的复式教学下,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构建有效的课堂,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关键词】构建 课堂 吃透 学生 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即俗话说的“向40分钟要质量”。那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呢?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吃透教材”是关键数学教师要吃透教材,既是

2、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对大多数数学教师而言,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只有吃透数学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怎样才能做到吃透教材呢?1、通读教材,对教材系统归类,全面了解教材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和本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对教材进行系统归类,把教材内容按知识系统进行再归纳,将教材变薄,是吃透教材的一个方面。数学知识是一门非常讲究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在低年级的基础打得不扎实,那么进入高年级就无法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就必须掌握其在本节课、本单元、甚至是本册书中所起的作用,做到心

3、中有数,努力实现目标的定位准确、不越位、不缺位。2、准确掌握新的教学大纲,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对每一节课都认真进行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受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谈到向40分钟要质量。而备好课的关键除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外,更主要的是要了解学生,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所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准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前提1、必要与可能。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个新的命题。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落实学生为主体的

4、基本保证和基础。准确的研究学生,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研究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才能得到针对其发展中的问题和优势所做的有效指导。研究学生,可以使主观判断更准确,更接近客观实际,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2、一切从学生出发。虽说教师努力吃透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规定,但是,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学生,不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备得再好的课,在课堂上老师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是枉然。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位置,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3、让课堂流淌情感。有效的课堂

5、在于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只要用心去关注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就能够意识到课堂里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解读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事件,才能准确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见解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而且会在课堂上不注意就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轻易就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要耐心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使课堂成为所有人都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总之,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内,都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

6、朋友,时刻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心中有他们的存在,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们。三、设计问题要合理在教案的设计中,对教学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要过于简单,要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不要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无关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也不要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要做到恰到好处。本学期,在我镇举行的“课堂大练兵”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创设了一家四人分西瓜的情境:星期天,妈妈买回了一个大西瓜,妈妈把西瓜进行这样分割:小明分得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爸爸和妈妈各分得八分之二,爷爷分得这个西瓜的十六分之四。这时,小明不乐意了,他说:“不公平,不公平,为什么我只得一份,而你们都得的比我多呢?”这时,相应的出现一道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觉得不公平呢?由于这节课是预先备好的(提前两个星期左右),又是借学生上课,没有考虑该校实际的教学进度,恰好我去上的班级刚好上过这一节课,于是同学们都说“公平”。因为他们都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了四分之一等于八分之二,也等于十六分之四。可想而知,这节课是不会成功的。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不能太过于简单,当然也不能让所有学生绞尽脑汁都回答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