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与澧阳书院.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26949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澍与澧阳书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澍与澧阳书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澍与澧阳书院 陶澍,湖南安化县人。是清嘉道年间一位较有影响的政治家,孟森著明清史讲义称赞他 是当时“以学问为实行”的“政治家巨擘”。 陶澍 陶澍与澧阳书院的渊源,是源于他在这里教过书的一段经历。 陶澍家学渊源,至其父陶必铨(又号萸江)已家道衰落,只得以教书养育家口,生活清苦。陶澍自少“樵牧渔猎,且耕且读”,在其父的熏淘教点之下,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功底,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他以举人功底赴京应试,但初试不第,名落孙山,只得滞留京师,白天卖字,夜晚读书,以备来年再考。一个偶然的机遇,被访友路过的大学士纪晓岚发现,见其字 体不凡,谈吐不俗,仪表出众,非等闲之才,遂邀进纪府,供给

2、食宿,指点文章,致其学识 精进。次年一举考中进士,初列为一甲,定为榜眼,但答卷送呈总主考官纪晓岚审定,发现 遗漏一字,以致词句不顺。纪爱才不护短,遂改定为二甲第十五名,但仍向嘉庆皇帝推荐, 选为庶吉士,这在当时被传为师生纯情之佳话(引自陈首涛著陶澍传奇)。陶澍在翰林院当了三年编修,才华绽显,正当朝廷欲拔用之时,嘉庆十年(1805年)六月,其父病逝。按清制,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停职回籍“丁忧”(即所谓守孝)三年。陶澍因此回到安化,在料理父丧后,应邀来到了澧阳书院任 主讲,至嘉庆十三年五月离去,前后约三年。 澧阳书院,是澧州一座著名书院,北宋范仲淹曾在此就读,废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州牧方 维祺集全州

3、绅士捐资重建。当时,此种书院以研究学问,交流学术为主,讲学形式灵活,既 有课教学子,又有学者论道。陶澍师承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朱舜水等明清之际启蒙思 想家,故在澧阳书院以主讲“经世致用”学术思想为要旨,对常澧地区晚清时期的学风产生 过积极影响。他治学严谨,诲教殷切,这从他为书院讲堂所题楹联,便可见其拳拳之心: 台接囊萤,似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陶澍在澧阳书院教书之余,还赏游常澧名胜,留下不朽精词华章。诸如德山怀古、嘉 山怀古、范文正公洗墨池、舟过安乡等。这些诗文皆收入直隶澧州志及 陶澍集诗文卷中,流传于世。方家评说其诗文是“局阵开拓,气象恢弘,格调高昂, 英辞可镌

4、金石,高义直薄云天,具有一种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精神。”可谓是“大贤杰出在 匡时,余事风骚亦我师,要凭柱石擎天手,扫除凡艳铸雄词” (引自夏国权著 陶澍诗选笺释)。 陶澍离澧阳书院返回京师后,朝廷拔用升迁,官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他以魏源、林则徐 、贺长龄、包世臣等为智囊,将商品经济的运行,引入到漕粮海运和盐务改革之中,力除弊政,历十年之经营,使江南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注:车武子指车胤;范希文指范仲淹。陶澍,主讲澧阳书院的名臣和学者陶澍,主讲澧阳书院的名臣和学者澧州漫谈之九鸣泉澧县一中这所三湘名校的前身是澧阳书院,清代大名臣和大学者陶澍曾经在澧阳书院担任主讲席三年之久。按流行的纪庆年算法, 20

5、04年,应该是进入了陶澍主讲澧阳书院200年这个值得纪庆的年份了!澧县一中在对澧阳书院的遗迹洗墨池修葺的过程中,决定为陶澍雕铸铜象以作纪念,我认为是有意义的。陶澍来澧阳书院主讲的具体时间,大约在1805年的古历五、六月间,到2004年,是可以算做200年的。在当前的文化建设高潮中,那些历史悠久的学府,都是把书院文化当做直接的宝贵遗产来研究和继承的。据查,澧县一中的前身是澧阳书院,建立于1789年(清乾隆54年),但澧阳书院的前身又是溪东书院,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而溪东书院的前身则是“范文正公读书堂”,后曾改名为文正书院,建于南宋宝庆二年,即1226年。这表明,澧县一中实际上

6、是有800年悠久历史的知名学府,而在这近800年的澧州书院历史中,位居主讲席三年之久的陶澍,是第一个最知名的朝臣兼学者,也是第一个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主讲,还是第一个留有直接咏澧诗文且流传至今的主讲。同时,陶澍又是个“上承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遗风,下启林则徐、魏源等务实变革思想新潮、成为江南地区领袖群伦的中心人物”的人。我在初读了陶澍的大部分相关诗文、论奏、告示等资料后感到,他那精深的学术思想中,特别是他关于讲学育人及书院文化的论点,是在澧阳书院的三年讲学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从澧县一中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因而把陶澍的雕像树立在洗墨池畔,让莘莘学子认识他,并从中

7、受到启迪,也让学校的教育树起“经世效用”的大旗,当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末,200年前的陶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据史料记载,陶澍生于乾隆43年(1778),卒于道光19年(1839),享年62岁,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7年(1802)中进士,时年23岁,即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第三年升为监察御史,后历户科、吏科给事中。到嘉庆24年(1819)41岁时,出任川东道员,不久升为山西按察使,旋调安徽布政使。道光3年(1823),升安徽巡抚,道光5年(1825)调任江苏巡抚。道光10年(1830)晋任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衔,时年52岁。10年后,病卒于两江总督任上。陶澍之死,使

8、道光皇帝深感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于是采取了晋赠太子太保衔,依尚书例锡恤其子桄职,谥文毅,祀名宦祠并于海州(今江苏东海县)建专祠等一系列施恩宠的措施,以表嘉赏!这种嘉赏是与陶澍的知名朝臣兼学者相符的。纵观陶澍的一生,“他为学勤奋,为官清廉,凡所历任,俱能实心用事”,关心民瘼,见有弊政必作调查研究,奏报朝廷,或整饬,或改革,以利于国计民生。在进行改革时,他不惧各种保守势力的阻挠,也不受任何物议的干扰,任劳任怨,竭尽心力,以求改革事业的成功。他督江南所进行的漕粮海运、盐政改革等,是震动朝野的大事。至于兴修水利,革除漕弊、整顿仓储、赈恤灾民等举措,更是不胜枚举。清史稿说:“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

9、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愧焉。”因此,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清代中叶的名臣是无疑义的!而研究湖湘人才的学者认为,陶澍不仅是曾国藩之前的湘籍之杰,而且在他的引荐、提拨和任用下,聚集了左宗棠(湘阴)、胡林翼(益阳)、魏源(邵阳)等一批湖湘博学多识之士,而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也是陶澍在任两江总督时选拨、支持和造就的。因此,以往的“近代湖湘人才辈出,始于曾国藩起兵之后”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说陶澍是大学者,这是说他“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学修养深厚”。他的文章、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和学术上,都有独到之处。他著有陶文毅公全集、陶云汀先生奏议、抚吴草、蜀遒日记、陶恒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等,他还“爱才好士,讲论文艺无倦

10、”,所至之处,设立书院,培植后学,而且重视实学,不尚八股制艺,又常与友人举行诗文酒会,从事文雅而有益的休闲活动,对于严正官风,砥砺士子学行,研讨学术,都树立了良好的风尚,北京的“宣南诗社”,苏州的“沧浪七友之会”,都是在陶澍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的有名的诗社。而且,陶澍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朝野学界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现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大学者的称号当之无愧。那么,这样一位名人,为何到澧阳书院来讲学,而且一讲三年呢?简单地说,是历史造成的。1805年春天,27岁的陶澍,正以监察御史的身份,疏劾吏部重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等,轰动了朝野。但这时,却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11、陶澍不得不报“丁忧”,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批准他“出阙”,离职回乡守父孝。中国封建政坛的制度规定:父母丧,子女三年内服孝守丧,不得做官,不得婚娶,不得赴宴,也不得应考,所以陶澍不得不离职。但据传,正深深宠信和依赖陶的耿直敢言以整肃弊政的嘉庆皇帝,想以“夺情”之例变通陶的“出阙”,至少达到“减时早返”,结果却因为当时陶澍作为一名年轻正直、敢言敢做的朝臣,“皇帝舍不得他走,阁老们生怕他不走,封疆吏员们观注着他走还是不走”,所以在很微妙的“朝议”中,他不仅被真正“开阙”,而且实际上还延长了时限,直到1808年夏天,才应诏复职。这是年轻的陶澍士途的第一个小挫。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小挫,才导致陶澍有空闲时间,应

12、澧州学正之邀,主讲澧阳书院达三年之久。这可说是历史对古澧州、今澧县的一份厚赐!在这三年中,陶澍的主要活动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严格认真务实的讲学。陶澍以其渊博的知识作主讲,令生员们叹服。有资料说,在当时的背景下,陶澍不仅要求生员们完成规定的学业,而且指导他们涉猎有关时政、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求凡所讲述的内容,不仅要熟读牢记,还要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书读活。特别是他以四年京官生活所了解和思考的朝政、吏治及国家发展趋势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不仅深得生员们喜爱,而且引来州城大小吏员及儒绅们洗耳恭听,澧阳书院一时热闹非凡。而当时从陶而学的生员,也在几届乡试中,均成绩优秀,仅次于岳麓书院这样的学府

13、,使得澧阳书院从此名声大振。第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示范指导。据史料记载,有这样三件范例:一件是一位老儒,慕名而来澧阳书院,说尚书禹贡中有一段话:“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很不好理解,请生员们解答。陶澍因此组织生员讨论,说这是澧水、澧州的实际问题,应当弄明白。于是他带着生员们赴安乡,泛洞庭,走淞滋,查枝江,再命题写论文,陶澍自己也与生员一道写了一篇荆州江沱九江说解决了澧水、洞庭湖、枝江、九江、东陵和沱的历史变迁问题,不仅让生员们回答了老儒的诘问,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篇非常重要的区域地理问题的学术作品。第二件是当时的生员中,有一位姓皮的,正值其家族修谱,要求写序,那皮氏

14、生员感到难以完卷,陶澍以为读书人应付这类写作,应视为基本功,于是组织大家来试写,自己也写了一篇题为序作示范。我们今天读来,从短短的几百字中,不仅可知姓氏的演变史,还可知“百姓”为何意、皮氏之源由。第三件是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论辨,以移风气。当时,澧州城里有一名唐氏女,因从小被父母许字一雷姓少年,未及婚配,不想雷少溺水死了。唐氏便被双方家庭和家族拥立为雷氏的“未亡人”,并以雷氏侄子“过继”为嗣,使唐氏女“哺养”之,而且让这样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居平幽静自持,足迹罕至户外”,另一位吴氏女未嫁而被迫“缢死殉夫”,一些族人和县令闹闹嚷嚷的要树立“贞节女”典范。针对所谓妇女贞节问题,陶澍便组织书院学

15、子进行辨论,要求就如何看待妇女的贞节问题各抒已见,书写论文。陶自己也写了一篇题为澧州唐氏女贞节记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妇女贞节观”。尽管他的这个“贞节观”用当今的妇女解放和女权观来衡量,带有明显的封建时代色彩,但他认为妇女的“贞节”应当以女性的自主自愿为前提的主张,也可以说是一个带有人道主义因素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组织的这场论辨,对当时澧州的女界维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是开展游览唱赋的诗文活动。现可查到的资料表明,陶澍在讲学的三年中,每年平均组织二次针对澧州名胜或不同地形地貌的游览唱赋活动,要求生员们即兴为文抒志,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辑成册,相互传诵切磋。这些诗文写作可惜已不传,但陶澍自己的示范之作,有20多首澧咏诗、5篇文章和一幅对联流传下来,成为今日澧州的一份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下面,我们来看看陶澍的讲学思想。前面提到,陶的思想体系,是“上承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遗风,下启林则徐、魏源等务实变革思想新潮”的,陶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通过他的一整套讲学主张实施和影响当时、泽及后代的,其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仅提几条线索。第一是陶澍在澧阳书院所形成的“崇尚先贤,苦读兴国”的思想。陶澍到澧阳书院约3个月后,书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讲堂两侧,联云:“台接囊萤,似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