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264894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答案提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

2、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解题关键:看准图示,结合历史知识。思路引领:位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所决定。答案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

3、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解题关键:掌握和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及其作用。思路引领: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中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制。答案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

4、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学习延伸】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解题关键:理解首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必要性。思路引领:农业的地位、过去农村工作问题的严重性、农村改革未来的方向。答案提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

5、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解题关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思路引领:形成的步骤答案提示: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

6、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思之窗】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丰富的原因”。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答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

7、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表现及原因。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分析外因和内因。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解题

8、关键: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正确的史实)思路引领:交通和通讯业受到的外来影响,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发展。答案提示: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

9、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本课测评】网络媒介与于其他大众传媒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解题关键: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思路引领:突出网络媒介与其他媒介的不同点。答案提示:网络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

10、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课测评】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解题关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克服危机,列宁等人决定调整政策。思路引领: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要消除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稳定苏维埃政权,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答案要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11、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学习延伸】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解题关键:“斯大林模式”既有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思路引领:“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答案要点: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

12、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