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逻辑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259196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哲学的逻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家哲学的逻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儒家哲学的逻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儒家哲学的逻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儒家哲学的逻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哲学的逻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哲学的逻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格尔说,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这里指的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辩证 法。若对中国二、三千来的辩证法发展史作一次总观,就不难发现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一 门思维发达、条理清晰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相比之下,我们把黑格尔说成是一名“站在 历史巨人肩上的小孩”并不为过。我们今天所说的唯物辩证法或“科学的辩证法”实际上直 接改造于黑格尔,其与儒学辩证法的关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意味着“科学的辩证 法”在更高的基点上改造了黑格尔,因而也就内在地包含和超越了儒学的阴阳辩证法。 众所 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利用辩证法才揭示了隐藏在商品中的矛盾,从而发现了剩 余价值及其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

2、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已。很简 单的例子莫过于一块磁铁,截然对立的两极就存在于同一个物体之中,无论你怎么将它分解, 原来的两极仍然不变。然而,事实上正是中国人在全人类首先认识到了磁铁的这种特性才发 明了指南针,中国人对大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客观的阴阳关系具有最敏锐的经验观察能力, 客观辩证法最早反映到中国人的头脑中来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逻辑这就是中国 人超越形式逻辑的根深蒂固的辩证思维逻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中外学者不厌其烦地 指出,中国是一个缺少逻辑思维的民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逻辑

3、思维”主要指的是形式逻 辑。然而,正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形式逻辑和辩 证法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不可能只存在形式逻辑而没有辩证逻辑 的思维,也不可能只存在着辩证逻辑而没有形式逻辑的思维。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形式逻辑的 主要理由在于中国缺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演绎法则。三段论的演绎法是一种最朴素、 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无论在易经还是在墨家的著作中我们都不难找到这种方法的应用。 如易经根据观物取象原则认为凡是阳刚的事物都可用一长横“一”符号表示。凡是阴柔 事物都用两短横“- -”符号表示,太阳是阳刚的事物,所以用符号“一”表示,月亮是阴柔 的事物,

4、所以用两短横符号“- -”表示,此处便用归纳结论作演绎推理的前提。整部易经 的判卦方式虽然充满着矛盾法则,但都不离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法则。 章太炎认为墨经充 满着“三段论”,大故就是大前提,小故就是小前提,胡适举墨子一书中“狗也,犬也, 杀狗非杀犬也” “盗,人也,爱盗,非爱人,杀盗非杀人也”等判断句为例否定了章太 炎的说法但是,胡适不懂得墨经中包含着矛盾的逻辑已超越了形式主义的不包含矛盾 的逻辑,是一种比形式逻辑更高级的逻辑。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墨子无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那种不包含矛盾的逻辑。不少学者指出,先秦墨家在形式逻辑的应用上,比亚里 士多德毫不逊色,如张静虚就以墨子耕柱篇中的一组判

5、断为例指出墨子一书中确凿 无误地运用了三段论的演绎推理逻辑。!-empirenews.page近代以来,人们总是把形 式逻辑看得十分深奥,当然,形式逻辑的系统化是始自希腊哲学中经阿拉伯学者传下来的一 项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比较之下,中国哲学中的形式逻辑理论体系不完备。但是,每个人 的思维都自觉地不自觉地使用着形式逻辑,恩格斯说过,形式逻辑的思维甚至在动物那里都 有: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研究手段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程度不 同而己。“相反地,辩证法思维正因为它是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 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

6、多, 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形式逻辑是思维的低级阶段,辩证法是思维 的高级阶段,创造了这种高级思维形式的巨大成就有希腊人的一份,但恩格斯却首先把它归 功于“佛教徒”的发明,这是发人寻味的。众所周知,印度佛学传到中国来的逻辑学的 代表性成果是“因明学”,而“因明学”所阐明的实为一种形式逻辑。应该说,佛教逻辑中已 经包含着一些辩证思维的因素,但佛学辩证法主要生长和发育在中国,宋明新儒学的辩证法 内在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辩证学说的精髓,其中有华严宗的“共相和殊相”的辩证法、道家 关于矛盾及其转化的辩证法以及儒家的“正反合”的思想等等。在西方人的眼里,“佛教徒”并非特指印度人,当英国对

7、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佛教在印度早已绝灭几个世纪了。恩格斯 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当时欧洲人所接触的佛教资料有许多来自中国,如德 国诗人海涅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写道:“当革命的波涛在巴黎,在这个人类的大洋中汹涌沸 腾的时候,那时莱因河那边底德国人的心脏也吼动着了。他们站在中国制造的佛像之下, 这佛像对着全无感觉的瓷器、茶器、咖啡壶和任何的东西,都像无所不知似地点着头。这 里的佛像和瓷器、茶器、咖啡壶都是从中国传来的,恩格斯所说的那些发明了辩证逻辑的“佛 教徒”是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的泛称,实际上就是指的中国人。这无疑在说:中国是 辩证逻辑(辩证法)的发源地。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自黑格

8、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但是,它与黑 格尔的辩证法有着本质差异,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置”的体系又颠倒了过来,从而把辩证法 与唯物论相结合,所以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有趣的是: 黑格尔正是否定了中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趋向的“实在”论,而悄悄吸取了东方哲学的辩 证法。这种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被再颠倒,那就是在唯物的实在论基础 上辩证的思维和辩证的认识论。这至少在表面上完全是对儒学辩证法的“复归”。儒家哲学的 辩证法有如下特点: 第一,儒家辩证法来源于客观辩证法。所谓客观辩证法正是潜藏在客观 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如儒家经典周易中所讲的发展变化即指的日月、暑

9、寒、男女、 天地和万物等自然现象的运作,所谓阴阳变化之“道”就是通过“观于天文,察于地理”的 抽象,这种观念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如王夫之在论证自己的辩证法和物质不灭 及转化的思想时,总是以自然现象为立论的先决前提,此与恩格斯论证辩证法的方法完全一 致。这一点,恰是黑格尔所拼命否定儒学的地方,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精神”太少,中 国哲学总不能摆脱物质实在性,“道”不是西方哲学的“逻格斯”,而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 成”的“物”。作为“理神论”代表者的黑格尔,他所说的中国哲学缺乏“精神”,实际上就 是说中国哲学是一种无神论和唯物论的哲学,一种非宗教的哲学,而“唯物论”在当时的西 方恰是一个

10、贬义词。应该说,黑格尔对中国儒家哲学超越性的一面并无深究,但就他指责中 国哲学倾向于唯物主义这一点来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其“观 物取像”的法则始终是把客观世界看成第一性的。!-empirenews.page- 第二,中国哲学 强调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一致,如周易认为变化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是 说,辩证法在主体行为中达到了高度自觉的一致;张载认为“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 蒙太和),又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正蒙心)这里,他一方 面强调了客观辩证法的第一性,另一方面表述了主观辩证法依赖、同一于客观辩证法。王夫 之认为“所固以发能”、“

11、能必副其所”,也正是道出了这层意思。此外,朱熹、王阳明、王夫 之等人的 “ 知 行”观中 , 尽管表述不一 , 侧重点 不同123下 一 页,但都揭示了思维过程中主客观统一的应然性。这一点,后来被毛泽东拿来跟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其 中,毛泽东本人所特别偏好的“主观能动性”的命题,应该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具有 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另外,中国哲学在对运动、变化、联系、矛盾、转化、内因,对立统 一、个别一般等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念上与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表述都大体一致。 第三,中国哲学强调辩证法的应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

12、列宁说:“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最新的科学进化论,它正是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歪 曲的考察。因而,马克思的辩证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思想方法论。儒学辩证法 是中国人智慧的最高科学,儒学强调对任何事物都要作整体性的动态思维考察,所谓“物生 有两,相反相成”、“天地之化,日新其德”、“合二为一、一分为二”,再如“中庸之道,勿失 其偏”等等高度浓缩的警句就是中国人观察、把握事物的普遍方法,所以王夫之说“万物之 成,以错综而成用”即点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实用的理性法则,所谓“易以道阴 阳,圣人则之”亦是此意。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精神,不恰在儒家那里十分明显,在老子哲学、 兵家、法家哲学中都具有十

13、分突出的地位。兵家重实战,自成一套系统的兵家辩证法;法家 重耕战和威权,“法、术、势、利”充满着辩证思维。至于老子哲学,剥开其遁世趋向的外衣, 他的所有辩证命题,都是为“南面而王”服务的,如“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将 欲取之,必先予之”、“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辩证思维在这里都成了一种彻底的实用法则。 当黑格尔说阴阳辩证法是中国人“最高的科学”时,多半是指的这样一层价值。当我们常以 无往而不胜的“中国人的智慧”而自豪时,也即指的中国人的这种思维。第四,“对立统一” 是辩证法的核心。在中国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先秦的兵家、名家,后世的佛 家,等等,都强调对立双方的统一。易经

14、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强调“负阴抱 阳,冲气为和”相传朱熹弟子蔡元定在四川寻来的道家陈抟留下来的“太极图”,合阴阳 鱼为一环,阴阳和合相抱,阴中有阳,阴中有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即用图例形象地 揭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深刻原理。这个图流传到世界各地,到了近代,有的科学组织把它作 为会徽,有的国家把它作为国旗。对立统一,和合一体,和而不同,即“一分为二”又“合 二为一”统一中包容着黑白分明、截然为二的两种对立势力这正是“太极图”和阴 阳辩证法要向人们开显的科学道理。列宁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国哲学的阴阳辩 证法早就具备了这一核心,而在西方哲学中,直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才发现和总结了这一点,

15、 尽管它比中国的阴阳辩证法更加高级化、体系化、科学化、近代化了,但在核心原理上,阐 明的仍然是“对立统一”。!-empirenews.page-儒学辩证法与“科学辩证法”也有一些类 似和相同的命题。如朱熹对辩证法有着许多精辟的分析,他的关于“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 个”的命题即恩格斯所提出的“一与多”的命题,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普适性,“理”是“一”, 但就宇宙的无穷性而讲,“理”又是万,是“多”。对此,窦宗仪先生指出:“令人惊讶的是, 当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在多中,多在一中时,他并不孤立”意在指出早在恩格斯的见解 之前,朱熹已经阐明这一点了。“一与多”的关系实际上没出共、殊关系范畴此为整个新 儒学讨论

16、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点上,儒学与唯物辩证法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同 的命题,但在出发点上,儒家中的实学辩证法与“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更为一致,实学 的辩证法认识论(如王夫之的哲学)主张对事物作具体分析,主张“即物穷理”、“尽器求道” 即主张“实事求是”,这正是毛泽东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具体地分析具 体的事物”。当然,儒学辩证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两个路向,一派是思辨的路向,一派是 经验主义的路向。思辨的路向趋向于概念辩证法,这在本质上更接近于黑格尔主义,如朱熹 的“一与多”的关系,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的观点,以及后世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 等,其出发点与黑格尔理解的“一与多”颇具辙合之处。黑格尔还在老子一书中发现了 “一与多”的关系,于是他联想到了他的“绝对理念”及其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从而充分显 示了其理性的“泛神论”的思想与朱熹理性的“泛理论”思想如出一辙,它跟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