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25446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主备人:王淑梅教学时间:2011年 月 日累计课时: 第 节教学目标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难点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感知概述赏读探究梳理积累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检查预习:1、生字: 2、重点词: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

2、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三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

3、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

4、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

5、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板书 设计 见课件教后反思醉翁亭记主备人:王淑梅教学时间:2010年 月 日累计课时: 第 节教学目标1、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

6、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赏读探究检测积累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第一段: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阐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2、提问检查理解情况: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亭的位置?“临于泉上”“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

7、部个体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二、第二段:1.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2、提问检查理解情况: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3、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三、第三段: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8、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

9、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以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酒宴上陈列的东西?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四、第四段: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

10、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板书 设计 见课件教后反思醉翁亭记主备人:王淑梅教学时间:2011年 月 日累计课时: 第 节教学目标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梳理积累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背诵课文。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指导背诵,按所梳理的文章脉络背。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

11、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四、完成课后练习。板书 设计 见课件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