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241351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的筋骨墨韵哪里来.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 法 的 筋 骨 墨 韵 哪 里 来- 介 绍 捻 管 中 锋 笔 法刘 太 元本文此前以方笔魏碑应该怎样写为题,已经上传在本网站,由于本人是发帖生手,屡屡出错,凌乱不堪,给上网书友带去不少麻烦,特此致歉!现将原文稍作修改补充,重发于此。( 一 )我国书法艺术是一个丰富多彩精妙浩瀚的宝库,在中国以至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各具风采的书家,真草隶篆不同书体,每个字的笔画结体和每幅作品的通篇布局,构成的艺术情景各不相同,却都有绚丽多姿的美学蕴含,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呈献给赏读者。由于人们的情趣、爱好、心理、习惯的不同,对书法的欣赏和评价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倾向性。比如,有人偏爱圆韵秀丽的唐楷

2、,有人痴迷于雄奇伟岸的魏碑,有人喜欢潇逸流畅的行书,有人钟情于豪放无羁的狂草,这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各体各派各有千秋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对书法界曾有过久远的负面影响,清代较为流行的书体是秀弱拘谨、千面一貌的馆阁体,学子们官吏们企望讨得官僚上司的赏识,甚至终极目标定在圣上御览朱批。书法界比较普遍强调的执笔方法是钩、格、擫、押、抵,笔管竖直不偏,腕平掌竖,把笔管握得很死。运笔方法虽然提倡中锋,由于笔管握死之后,失去重要的调锋功能,严重束缚书法艺术的发展。清代后期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曾挑起过一场碑学帖学、方笔圆笔书法之争。为使人们挣脱馆阁书法的禁锢,对抗颓靡保守的书风,他们

3、倡导碑学,大力宣扬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精神飞动的魏碑书法。以方笔为主要特征的魏碑,它的笔画、结体和章法,看起来真有些刀剑挥斩、大闹革命之势。这场争论大有褒此贬彼,势不两立之态,书坛风气为之一振,从而推动了碑学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心理爱好的差异因素,大都已经能心平气和地相互认同,但是,笔 和 刀的争执依然未决,分歧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刻在岩石上方笔形态的造像墓志碑文,是书家毛笔书丹的原型?还是违背书家笔意,切刻出来的字体?问题的焦点是毛笔能不能写出锐利峻伟的笔画来,它涉及的是书法运笔的基础性问题。有人认为魏碑书法是“三分写,七分刻”,导致墨迹变形,认为那些方起方收的横画竖画,出波锐利的

4、撇捺,多姿变幻的三角点等都是“毛笔所很难做到的特殊效果”,因而断定是“刻石工用刀切出来的”,甚至是“镌刻工任意操刀,歪曲了原书家笔意的书法”,或者是“刻工们修正了书者的书写形态,充分发挥创造性,付予了新意”等等。甚者还有评价魏晋书法除“寥寥无几”者外,一律贬之为“全然傍不上书家门墙的石工匠人之所为”,是“书刻技巧低劣的非艺术品”,而且“非艺术品永远处于绝对的低位,即使最高水准的非艺术品也比最低水准的艺术要低”。难以理喻的是在同一篇文章里,作者承认“魏碑风格特色古穆雄浑、豪纵跌宕更为唐书所望尘莫及,但目之为美学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则不可”,包括爨宝子碑等“也绝非真知书者之所为”。这里不想谈及什么人有

5、资格创造艺术的问题,但是,说魏晋碑碣不是书家原创的风貌,是出于社会底层刻石工之手。依此作为评判臆断的根据,应该说有失公允,或有武断之嫌。事实上,考古曾发现有书丹未刻的墓砖,毛笔书写,笔画棱角分明,可以佐证大量的魏晋石窟碑碣并不一定是刻工随意走刀,把圆笔刻成方笔。( 二 )为了探究方笔魏碑是不是刻工随意歪曲书家作品风格,这里以天发神谶碑等为例做些探讨。三国后期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吴国国君孙皓为挽救亡国命运,宣称天降神谶“天命永归大吴”,并授命立碑以志,大造社会舆论。世传该碑是三国时期被称为书圣的皇象所书。这位大书法家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写出笔画棱角分明、锋芒犀利、怪异峻拔的篆书,这可能与立碑

6、的主旨有关,他有意识地突出神秘庄严色彩,追求政治上艺术上的轰动效应。历代书家评颂此碑“字势雄伟、生涩险劲、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方折盘旋、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为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等。国君立碑,书圣书丹,镌刻师傅不可能是等闲之辈,他胆敢偷工省力改变笔画的一丝一毫?历代不论档次高低的镌刻工,相对于书法家永远是处于低层的手工劳动者,他们只能以最大限度地再现书家的笔迹,作为技艺追求的目标和取得报酬的条件。说什么“镌刻工任意歪曲了原书家的书法”,岂不是成心砸自己饭碗?另如爨宝子碑、龙门二十品中的一些造像,有的是为将军、太守,甚至为皇帝勒石,有的是太妃传旨,都是

7、刻工们不敢丝毫怠慢的客户。说“刻工们修正了书者的书写形态,充分发挥创造性,赋予了新意”也根据不足。至今没有听到什么人对前期的汉隶、后期的唐楷碑拓书法提出怀疑,未见刻石工有歪曲书家笔意的罪过。唯独在魏晋几百年期间,世代师徒技艺传承的石工,个个都离经叛道,妄自胡为?有人提出习练魏碑要“师笔不师刀”,要把墨迹和刻迹区别开来。人们学习书法临写碑帖,当然应该师笔,但是,如果把碑帖上真实的“笔”误解为“刀”而否认它,就可能出现误导。况且,人们用什么办法去区别墨迹和刻迹,难道可以随心所欲?现在常能看到临写的魏碑书法,只求字的结体形似,不究笔画形态,完全失掉原碑风范。我们应该虔诚地尊重、感谢碑碣镌刻师傅,他们

8、出色地再现了书家的书丹风貌。我们应该与承认汉碑、唐碑一样地承认魏碑书法也是笔,不是刀。方笔书法是当时广泛流行的一种书体,前后当有三四百年。( 三 )魏碑的方峻笔画是怎样写出来的?在人们争相习临魏碑的时候,由于正确的中锋运笔方法传承不广,没有得到笔法真传的多数人,处于对魏碑的喜爱,苦心摸索,在死握笔管的条件下,有人用写唐楷的笔法,创造出几乎沿笔画轮廓描写的所谓方笔魏碑书写技法,1、2、3、4地勾描填写(如下图),并广为流传。至今,书法教学、教材、出版发行的多种书法指导 下载 (24.93 KB)2009-8-1 09:55读物、论著,仍多被采用。这种魏碑 虽可求得形似,但往往有形无骨,失掉原有峻

9、爽雄奇的神韵。有些作品、牌匾给人的视觉感受简直就是图案美术字,没有了书法作品的灵气。在个别指导魏碑书写的现场演示中,也常会见到偏锋笔画出现,或者回锋、折锋,字体失形,个别甚或有补笔小动作。由于上述复杂钩描的误导,畏难者、迷惘者日众,魏碑书法的传承步履维艰。历代书法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对作品的评价,遵循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重视笔画是否有骨有肉,有筋有力,这要从静态画面去看取笔锋的运行的动势和轨迹。骨力筋肉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中锋运笔。所谓中锋运笔,是毛笔着墨在纸上运写,以接近笔管的根部为前导,笔锋行走在笔画中线,成为笔画的骨架,水墨沿毛笔的两侧匀称洇染,形成筋肉,这是毛笔、水墨、宣纸相互作用的效

10、果,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独有特征。偏锋、绞锋或勾描不会有上述明显的骨肉筋力,甚者认偏锋为败笔。书家走笔或疾或缓或艰涩或顺畅,对于书法线条的筋骨和气韵,普遍有着刻意的追求,这是自古至今,书法界一再倡导和坚持中锋运笔的根本原因。包世臣书论强调的中实,以及所谓锥划沙、屋漏痕都是对中锋运笔最为形象的描述。 以方笔为主要形态的魏晋书法,正是靠严格的中锋运笔,捻管欹斜转折调锋写出来的。传统执笔法中有指死指活两种,魏碑是指活,执笔捻管要活,多以三指或四指执笔,一般用中长锋羊毫,不可把手腕压在桌面,最好把腕肘悬起来。书写时,露锋起笔,落纸铺毫,沿笔画中线行笔,方棱笔画和转折处,靠笔管相应欹斜,配合捻转调锋,最

11、后露锋收笔至笔画端头。笔毫锋尖自始至终都行走在每一点画的中线,是一丝不苟的中锋运笔。 清代书家有所谓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之说,那是因为握死笔管,不辨笔锋形态和方向的缘故。还有人指责捻管,宣称“捻笔都属于偏锋行笔”,也是不明就里的误断。也不要把中锋简单理解为藏锋,方笔魏碑起笔收笔的瞬间都是露锋,更不回避笔偃,正是靠笔管欹斜配合捻管调锋,确保自始至终严谨的中锋,是方笔魏碑运笔的关键。( 四 )为了说明方笔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便于看清笔锋在书写过程的走向,我用毛笔蘸水,两侧蘸墨,淡墨痕是笔锋运行的轨迹(请别误解为追求立体视觉效果)。红色V形标记是提示起笔、收笔的位置和方向,带有箭头的圆形

12、标记是提示转折处笔管欹斜和捻转的方向,相应欹斜捻管调整笔锋,锋尖始终走在点画的中线。1、右三角点 下载 (25.45 KB)2009-8-1 10:58笔尖着纸于点的左上端,向右下行笔的同时均匀下按,至右侧转折处笔管向右欹斜,笔腹外侧着纸,随即顺时针捻管转向下行,相应均匀提笔,最后笔的尖锋收于点的下端(左图)。2、 左三角点 下载 (19.12 KB)2009-8-1 10:58 笔尖着纸于点的右上端,下按行笔至左侧转折处,笔管向左外侧倾斜,笔腹左侧着纸,随即逆时针捻笔调整笔锋向下行笔,逐渐提收到点的下端(左图)。其他形状的三角点运笔方法雷同,只要选定方便的起笔收笔位置,相应采取捻管及倾斜方向

13、即可。3、正、倒等腰三角形 下载 (19.54 KB)2009-8-1 10:58正等腰三角点从顶端起笔下按,偏右下行,在靠近底边时笔管向右侧欹斜,同时顺时针捻管向左水平方向行笔,渐行渐提至左侧底端收笔(左图)。也可以从底边左角起笔斜向右上,笔管稍向左上欹斜,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右沿底边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下角。倒等腰三角点从左上角起笔斜向右下按,笔管稍向左下欹斜,逆时针捻管调锋沿上底向右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上角(右图)。、横画 下载 (21.75 KB)2009-8-1 10:58 把横画当成联结两端三角点的笔画来处理,左上端起笔,笔管向左倾斜,逆时针捻管后沿横画中线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行笔到接近右端,

14、笔管向上倾斜,顺时针捻笔向下收至右下角。(左图)或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下倾斜,逆时针捻管收至右上角(右图)。5、竖画 下载 (18.59 KB)2009-8-1 10:58笔尖从竖画左上角落纸,笔管稍向右上欹斜,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中锋行笔,接近竖画下端时,笔管左倾逆时针捻管逐渐提笔收到右下角(左图)。6、双折 下载 (22.6 KB)2009-8-1 10:58 起笔同横画,铺毫行笔至第一转折处笔管向右上微倾并顺时针捻管向右下斜行,至第二转折处笔管再次向右外倾斜同时捻管调锋左行,逐渐提笔收至尖端(右图)。7、方折 下载 (25.59 KB)2009-8-1 10:58向下方折,按横画

15、运笔至方折处,笔管稍向右上欹斜,笔腹外侧着纸,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行笔,折笔处外侧方棱,内侧圆弧,形成魏碑特有的外方内圆特征,收笔同竖画(左图)。底边向右方折按竖画行笔至方折处,笔管向左欹斜,随即逆时针捻管调锋右行(中图)。右图是连续方折的示例。8、左钩 下载 (21.74 KB)2009-8-1 11:21竖画写至折钩处,笔管向右下欹斜,以笔腹右侧着纸写出竖钩尖角,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左上行笔,同时逐渐提笔收至竖钩的末端(左图)。9、右弯钩、戈钩、心钩 下载 (25.67 KB)2009-8-1 11:21竖笔写至弧转处,逆时针顺势捻管,笔锋始终铺毫行笔在笔画中线,至折钩处笔管向胸前欹斜,逆时针捻管随捻随提,调锋向左上行笔,笔尖收至弯钩的端部(左图)。10、撇、撇钩 下载 (21.78 KB)2009-8-1 11:21 起始方笔的撇,上端落笔后,笔管向右倾斜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左铺毫行笔,渐行渐提至尖端(左图)。尖端起笔的撇钩,笔尖着纸后边行边捻管边轻按,使笔锋保持在中线行走,到撇的折转处笔管向右下倾斜,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上行笔到撇尖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