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239905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求学之道”版块。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方面来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即课文标题劝学。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多个论证角度论证、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学不可以已”:在论证角度上,依次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三个角度来论证;在论证方法上,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来论证;全文表达通俗生动,说理透彻深入。二、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以及运用多个论证角度、多种论证方法来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具备

2、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以及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掌握;在情感态度上,对学习的重要性等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泳法、自主探究法、查阅字典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明(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 能说出文中“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能解释作者用比喻、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3.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本文表达技巧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法及合作探究法。2. 能在学习文中“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运用查阅字典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能体会“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四) 教学重点能说出文中“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五) 教学难点能解释作者用比喻、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古今中外,写学习的文章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劝学就是其中的一篇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它何以成为经典。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研习字词,初步认识“劝学”我将请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课文的字词音义,圈点出

4、不懂的地方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在班级内相互交流。最后我将进行检测。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检测的样例如下:1. 字音木直中(zhong,去声)绳 虽有(you,去声)槁暴 参省(xing,上声)乎己 知(zhi,去声)明而行无过 吾尝跂(qi,去声)而望矣 君子生(xing,去声)非异也 不积跬(kui,上声)步 锲(qie,去声)而不舍 2. 实词劝(劝勉、勉励)学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形容词,深)于蓝金(金属类的刀剑)就(接近、趋向)砺(磨刀石)则利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而见者(的人)远声非加疾

5、(强,宏大,洪亮)也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不积跬(半步)步锲(雕刻)而不舍3. 虚词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不复挺者(的原因;并表停顿,引出原因)輮使之然也(表示判断)参省乎(相当于“于”,对)己4. 一词多义 从:青,取之于蓝 于 比:青于蓝 向:善假于物也。 表转折关系: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修饰关系:吾尝跂而望矣 而 表因果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关系: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 每天,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天,名词:终日而思矣 名词,液体的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水 动词,游水:非能水

6、也 代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 兼词,于此,在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 句末语气词:圣心备焉 一次,量词:骐骥一跃一 专一,形容词:用心一也 5. 通假字虽有(通“又”)槁暴(同“曝”,晒干)輮(通“煣”,使弯曲)使之然也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6. 成分省略輮(之)以(之)为轮7. 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乎己上(往上,名词用作状语)食埃土,下(往下,名词用作状语)饮黄泉。8. 双音节词学不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同)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三)研习句子,

7、细致认识“劝学”我将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自主梳理课文句子的意义,要求逐字逐句翻译,以直译为本。最后教师加以补充、总结,并检测。设计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样例如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但使它弯曲,使它成为车轮,它的弯曲又符合圆规的标准了。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每一个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汇集每一个细流,

8、就无法形成江海。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往上能吃到地表的尘土,往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四)研习内容,深入认识“劝学”我将请学生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本文表达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讨论,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回答,边答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本文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各段的内容分别是: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即能提高和改变自己;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即能弥补自身不足;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心。然后,请学生针对课

9、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评论,要求真诚、深刻、新颖。之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探讨: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性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与今天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发言结束后,教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后他认为,后天的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人生来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虽然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因为文中除了第二段有“知明而行无过”,第四段还有“积善成

10、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五)研习技巧,全面认识“劝学”先请学生自主诵读课文,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即研习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和效果。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级内讨论,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新鲜生动。本文的比喻运用有三个特点:一是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大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木直中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等等。二是比喻丰富。第二、三、四段分别用了五个、五个、十个比喻。三是比喻有角度上的变化。这一点也可以

11、归纳为对比论证。以第四段为例,讲积累、坚持、专心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的。讲积累,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能兴风雨,积水成渊能生蛟龙,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海。在正反对照中,“积”和“不积”的结果就非常明了了。讲坚持,先从反面设喻,骐骥不能一跃十步,驽马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与“不舍”的结果也就十分明了了。讲专心,先从正面设喻,后从反面设喻:蚯蚓“用心一”,所以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用心躁”,因此只能寄托“蛇蟮之穴”,“用心一”与“用心躁”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2、这篇劝学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它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表达技巧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六)延伸拓展教师为学生介绍作者荀子及其写作特点,并为学生推荐劝学全文,进行课外阅读。设计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荀子及其写作特点: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13、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给学生推荐两类课外阅读材料,一类是评价劝学的文章,如赏析(李建强),从看荀子的写作特色。一类是劝学未删节的原文。学生读完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七)总结背诵请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全面、准确,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相互评判。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最后教师也谈谈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从本文的比喻中受到启发,让自己的比喻用得更新,更活,更有个性。最后,全班齐读课文,熟读成诵,把学习推向高潮。五、 板书设计劝学 荀子 意义:提高、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 作用:弥补不足 比喻、对比 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