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最大的麦穗3.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231308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 最大的麦穗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6 最大的麦穗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6 最大的麦穗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6 最大的麦穗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 最大的麦穗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 最大的麦穗3.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悟、合作探究等方式,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 学会分析人物的动作,进而分析人物的内心,然后推论一无所获的原因,感受大教育家的育人之道。2.理解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人生哲理。学情分析: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本篇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二、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最大的麦穗。(板书并齐读课题)先来看下同学们的学习单,你有什么发现?(纠正错别字书写、错误读音等)二、 认识苏格拉底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啊?谁课前对他进行了解了,来介绍一下。预习的镇充分,他是一个哲

3、学家,道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讲人生道理的文章就是“哲理文”(板书:哲理文)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哲理呢?先讲了一个故事,后讲哲理。课文哪些章节是讲故事,哪些章节有时讲哲理呢?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学生边回答边板书:故事 摘最大的 两手空空 我们读一篇哲理性文章的时候,要清楚地把握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怎么学哲理性文章?第一步,首先是理解。我们刚才是从整体上把握,读得比较粗。第二步,要深入地理解。三、 深入文章:弟子们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呢?请大家从15自然段找找原因。大屏幕出示要求:弟子们为什么“两手空空”?边读边批注。教师语言要求:1.自己思考批注,之后小组

4、内交流,5号组员做记录并总结发言。2.看哪个小组眼光独到,找到的原因又多又准。集体交流:1. 第一二自然段:麦穗都很大。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满”字说明麦穗又大又多,不容易找)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与前文照应)2. 第一二自然段:老师要求严厉。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言外之意,只有一次机会。)3. 第三四自然段:弟子们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1)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

5、,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2)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埋头”、“低头”说明弟子们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3) 体验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假如同学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想象一下,我们都站在麦田中,而老师是六(3)班点滴日报的记者,我来采访一下大家:A. 这位弟子,我看到你一直埋头向前走,为什么呀?B. 这位弟子,我看到你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这是为什么呀?C. 这位弟子,我看到你看刚刚摘到了特别大的一穗,可是你又随手扔掉了,这是为什

6、么呀?正当大家挑挑拣拣时,他们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响起,大家一起告诉他们:“你们已经到头了!”教师重复。D:这位弟子,你现在两手空空,有什么想说的吗?能不能回头重新摘一株啊?为什么?四、 理解含有深意的词句。其实,苏格拉底是想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齐读(大屏幕展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两穗是不是同一穗?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喜欢启发弟子们思考,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也喜欢启发式教学。弟子们由苏格拉底的启发,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展示:人

7、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旧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单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人生与麦地有何相似之处?(都只有一次机会)看来这段哲理中暗藏玄机,你也来品读一下吧。(大屏幕展示:1.麦穗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何不同?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教师口头要求:小组合作后,3号总结发言。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哲理:追求最大 把握眼前小结: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这种写法就

8、是(板书:“借事喻理”)五、拓展交流:1.学习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其实,这个道理有很多人已经告诉我们了,齐读:(大屏幕出示: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2. 课后作业。作为六(3)班点滴日报的记者,老师现在正式真诚地向大家约稿:(大屏幕出示:生活中,大家都曾经有过“不失时机”或者“错失良机”的经历,请你写一写,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六、老师总结: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走进麦地,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这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在的机遇。希望你们能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