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22770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准“科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内容以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为例陈忠文【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专 题 号】G351【复印期号】2011年05期【原文出处】语文学习(沪)2011年3期第3031页【作者简介】陈忠文,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中学。【关 键 词】EEUU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固化为这样一些基本的教学内容:理清说明顺序,领会说明方法,学习和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然而,当笔者再次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不禁反思:其实教师和学生不需要了解什么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就能了解到文章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既然我们已求得这样的理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教学中强调这样一种自己都不采用的阅读方法呢?从中考阅读考核角度看,曾经一度有这样的阅读题设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中任选两篇(段)。这样的阅读设置自然引导教师围绕文体特点去教学,如说明文常见的题型为:本文段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等。这样的考查方式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当科技说明文成了高考和中考的必考内容时,文体知识就逐渐淡化了。命题者着重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既然这样,那以前我们熟知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所谓的说明文的知识到哪去了呢?新的“说明文”知识点从哪里开始

3、建设呢?让我们回归到课标来思考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说明”(说明文)第三学段是这样表述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是这样表述的:“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从中,我们明白: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出现“说明文”的说法。只在第三学段就说明性文章提出过阅读目标,并且仍然沿袭“五种表达方式”的说法,单列了“阅读科技作品”并提出阅读要求。既然这样,我们阅读这样的课文,应该有两种教学价值追求获得信息和求得理解。然而,关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能看

4、到的也仅有这些,再没有更具体的内容项目,语文课程标准对“科技作品”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科技作品”与“说明文”是什么关系,也未见更有力的论述。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我们认为不能再用“说明文”这个概念,而是代之以“科学作品”这个说法。因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知识不足以为这类作品教学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科学作品又可以细分为三类:纯科学作品、准科学作品和泛科学作品。纯科学作品就是描述自然科学的,是描述人们通过研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或原理。泛科学作品就是指社会科学类作品,这类作品在确定性和严密性方面不能和前一类相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桥之美、说屏,主要表达自己认可的美学观点,并让这种表达更有

5、说服力。准科学作品主要就是指科普作品,这类作品在教材中大量出现。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以及本文重点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等。既然定位于科学作品的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和以往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有所不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选择与重构并不是以抛弃和否定说明的顺序、方法、语言等为前提,而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来考察说明的顺序、方法及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第一,这一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关于物候(学)的有关知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提取和筛选有关物候的知识,明白课文向我们说了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第二,科学作品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其所包含的科学精神上,而科学精神的首要前提就是求真,体现在表达

6、上是充分的论证、符合逻辑的思维、富有条理的结构及准确严密的语言。在大自然的语言中,竺可桢在作品中列举了充分的实例来支撑自己关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影响物候来临的种种因素,既例证充分又注意到了特殊情况,这就是科学作品的求真精神。在这里我们更愿意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看成是举例论证,因为科学道理显然是需要求证的。而语言表达的严密与准确也是本篇作品阅读教学的重点。第一、二段在语言表达上生动形象的特点非常明显,很多案例都把它作为品味语言的教学重点,实际上作者在表达时是为作品的阅读对象考虑,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为卖弄自己的文笔,体现的是表达上的逻辑思考。倒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如“值得指出的是”、“不过

7、”等词语值得引导学生细加品味鉴别,从而体验到作者行文逻辑的严谨与表达的准确。应该指出的是,目前为语文课中的科学作品提供正确的知识与方法非常紧迫,但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不多,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的一些角度出发,以期能更好地把握科学作品的教学内容。1.定位于“用件”教学这类科学作品教学应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知道文章说了什么就可以。这里的教学重点在于“语文知识”而不在“文”。从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能清晰、易懂、有效地传递知识。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与资料。这类课文有中国石拱桥、奇妙的克隆等。这样的文章,教学最好能和综合活动结合在一起。王荣生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给我们以极

8、大的启示,他的“活动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课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关于粤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有关图书馆的专题知识教学中,就有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设计,其步骤如下:让学生把四篇课文中关于图书馆的知识全找出来。弄懂以后,每人设计一份“图书使用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方案和全班评选方案。按照方案到学校的图书馆进行实践活动。2.定位于“例文”教学从文体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抓住要点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有条理地、清楚地介绍事物或者表述某种科学观点的能力,目的非常“功利”,这类课例非常多。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力气组织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如何

9、筛选相关文字来描述各种云的形态、光彩的特征,让学生设计恰当的表格来表述课文内容,就是不错的教学设想。3.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如绿色蝈蝈,就让学生领略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被压扁的沙子,就让学生体会作者科学思维的严密性与开放性;大自然的语言重在引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求真精神。当然,教师还可以在作者行文逻辑错误处、编者解读错误处、文中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设计创新点。4.对说明文重新辨体、筛选像说屏、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把它们放在传统的说明文可能就不太适宜,归到文化散文也许更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逐渐陈旧,这类说明文就应该从教材中大胆舍弃。NU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