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216781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觉文化语境和建构主义理论我国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新视角马旭1,赵绮娣2(1. 昆明医学院 大学外语部,云南 昆明 650031;2.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内容提要:当代外语教学理论模式层出不穷,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模式自有特点。针对我国医学院校学习环境和学习主体的特点,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从视觉文化语境、校园文化和课堂语境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我国医学院校外语教学模式的一个新视角。Abstract:Although theories of moder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s are emerging one aft

2、er another, Chinese students possess typical foreign languages learning models. Concern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ers, this paper observes in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the on-campus culture and the classroom context, putting forwar

3、d a new angle of view regarding the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s in Chinas medical colleges on the theoretic basis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关键词:教学模式,语境,建构主义,视觉文化Keywords: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context, constructionism, visual culture一. 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外语教学理论模式层出不穷,在这里,有必要先对外语

4、学习模式有个交代。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王初明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应用心理语言学一书中,简要介绍了九个外语学习的模式。它们分别是: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Krashen,S.,1982)、有意识的强化模式(The Conscious Reinforcement Model)(Carrell,1983)、策略模式( The Strategy Model) (Bialystok, G. ) 、技能学习模式( The Skill Learning Model )(Herriot, P. and W. Levelt, 见Mcdonough,1981)、创造性构造模式(The Creati

5、ve Construction Model )、社会心理模式(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兰伯特)、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 )(Schumann,1976)、社会教育模式(The Social-educational Model )(Gardner,1985 )、第二语言学习的通用模式(A general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polsky, 1988)。在小结里,王初明指出:“介绍国外的语言学习模式,目的是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帮助探讨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 ,

6、,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94页,第195页。 纵观上述各种学习模式,本文比较同意社会心理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社会教育模式、第二语言学习的通用模式中的一些共同特点,也比较赞成王初明的一些看法。他结合我国外语学习的一些实际况,提出一个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模式。按照王初明的假设,模式分为可以观察到的部分和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的“黑箱”。 换句话,我们可以说是“显明的因素”,包括输入、社会环境和语言运用;“隐含的因素”,包括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认知因素、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监察及自我形象。“模式的核心是语言和交际能力。” 在我国,正规的课堂学习是学生外语能力的开始,语言

7、信息的接触就是所谓的“输入”。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不论教学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促进外语的运用。因而正规学习就是“输入”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95页。 “输入”会受“社会环境”和各种“隐含的因素”的影响,其中态度和动机是学习外语的动力所在,与社会环境有联系。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在学生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会导致相互反馈信息,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积极反馈,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认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理论模式必须注重教学环境,换句话,就是必须在国

8、情允许的条件下,注重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既要立足于课堂语境,又要超越课堂的小环境、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更大环境。有鉴于此,本文侧重于建构主义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针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从社会建构主义和视觉文化语境两个维度提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思考。二建构主义:我国当代外语教学模式的一个理论基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皮亚杰把认知个体结构的发展同其参与的外部活动结合起来,本质上,认知个体智慧的发展是一种改变外部事物的结构性动作,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认知

9、个体与外部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所以,认知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其自身活动的发展是不断建构中的发展,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同化”与“顺应” 两个过程。同化是认知个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自身之内,也即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指认知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进行自我调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在同化和顺应的交替进行中,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发展,使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维果斯

10、基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他揭示出:个体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具有一种不断发展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它们最初一定是在个体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变成个体内部的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结构。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 理论强调社会对教育意义的保证,认为在个体智力活动中,个体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距离。通过教学,个体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性的又是社会性的,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紧

11、密联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就超越了个体认知活动,社会环境显得非常重要,“社会交往”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种“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摆脱传统上各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理论模式提供了更现实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愿望。在各种传统的教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已以失败而告终,认知主义在当前也面临许多困境,美国当代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心、脑与科学一书中指出:“行为主义的失败最为引人注目,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耳闻目睹了那些代表对策论、控制论、信息论、结构主义、社会生物学以及种种其他理论的不切实际的主张,而这些不切实际的主张最终都要落空的。” 约翰塞尔:

12、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月,第33页。 作为新的教学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美国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杰里夫 舒尔曼(J. H. Schumann)指出: 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本质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实现,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存在差异,因而不同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以,建构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倡导情景性教学。社会建构主义(socia

13、l constructivism)以人本主义(human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为理论源泉,其核心思想是:教师、学生、任务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教学理论。英国应用语言学者M. Williams 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人员R. Burden是这一新理论模式的创始人,他们强调:人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不是由其他人传递的,它发生在个体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具体地说,该模式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共同构成的、互动

14、的动态系统,“学生” 处于系统中心,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任务”和“环境”分别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三视觉文化语境与校园文化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借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WJT米歇尔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最为高深精致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传统的遏制策略似乎不再适当,而一套全球化的视觉文化似乎在所难免。” 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7页。 “地球村”、“全球化”等词语如雷贯耳,在这些政治意味比较浓厚的词语之后,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当今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相对于“语言转向”的“视觉转向”。我国

15、学者周宪解释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72页。 按照传播学巨子麦克鲁汉的观点,视觉影像的大范围传播所依赖的物质产品,如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卫星天线以及诸如此类之物的丰富多样的媒体产品,都作为张扬视觉文化媒体平台的构成物。 孟建:媒介革命: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见第三届亚太传媒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第149页。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

16、“视觉文化”的时代,外语教学在感性主义的视觉语境中进行。在这个背景下,随着情景认知研究、当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含医科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毫无例外,视觉文化在娱乐活动、医学课程和外语课程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文学科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导致校园文化的两种极端:高度理性化的医学理论课程,过分直观刺激的视觉文化娱乐。在这种环境里开展外语教学,学生缺乏相应的人文背景知识,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和个体的非语言能力因素,难于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阐明,外语学习涉及的知识不是单纯的语言本身。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学习主体先在的知识结构与外语承载的西方文化发生各种碰撞,文化输入和语言信息输入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不同的个体会因为自身知识与情感的因素而对外国文化产生积极和消极的态度,在与学习动机相结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