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210690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游褒禅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游褒禅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游褒禅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游褒禅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游褒禅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游褒禅山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游褒禅山记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2、。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相:互相D.人之否也敢自逸 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解析:A“令”应为“县令”。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3、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D项,“以”是用来,表目的的连词。A项,代词,它/助词,的。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C项,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

4、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解析:C“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译文: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 答案:(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参考译文: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

5、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广博高大草木茂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6、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这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7、二、语言运用5.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案: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的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山兼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6.请你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上的句子。早在近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反对,还被辞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一次,宋神宗于元宵夜

8、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这首诗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答案:(示例)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亦不怨恨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三个条件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这个三个条件的作用。志: 力: 物: 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

9、了灯塔的指引,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放慢前进的脚步。三、创意微写作课文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试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体会。不少于200字。写作提示:题干中引用的课文句子中,最重要的是“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句,谈体会时要紧扣这一点。同时,为避免语言枯燥,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求生动形象。答案:(示例)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在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

10、,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的那样,近的地方,游人如织,往往是没有什么风景的。最绮丽的人生风光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犹豫或畏惧地张望,只能永远徘徊在路口。四、知识讲堂如何表明观点1.首先要把论述对象说得准确、透彻、到位;其次是清晰明白地表明你对对象的观点。不要简单复述材料中的话。如201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开头:“有一种青春,是拜伦我愿永远做个孩子中奔跑于山头溪上的火样青春,这样的青春,可以不朽;有另外一种青春,是萧伯纳所言只有年轻的时候拥有青春的可悲青春,这样的

11、青春,注定腐朽。”将对象“不朽的青春”说得准确、透彻。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何不做一个常怀青春之心的人?用心灵的不朽抵抗生命的垂老矣。即使行将就木,青春如此不朽,风景依旧如故。”2.通过辨析邻近的或相反的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把论述对象“不是什么”说清楚了,那么它“是什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了。例如“说坚韧”一题,要把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坚韧”说清楚,就可以从“坚韧不是什么”说起。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式的脆,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式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有时甚至可以以退为进的一种精神。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谭嗣同,而是鲁迅如对有关概念不能做出非常规范的解释,这时候,愈说清楚“不是什么”,就愈接近“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