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20683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草船借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船借箭【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草船借箭为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六册一篇讲读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内容故事性极强,无论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何都会对课文产生兴趣,本节重点要解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了解文中人物形象特点。了解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借这课的学习既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学,又是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名著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本课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

2、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他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并且能对三国演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使一堂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让课堂有所延伸,知识有所扩展。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3、教学重点、难点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真正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演义故事有初步的了解,对书中的人物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会浏览网页、会利用网络学习。学生也可能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对

3、人物不能进行准确辩证的分析。【教学策略】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1、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以网络学习形式构建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主学习。2、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势,把学习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创设空间,利用网络给学生在兴趣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3、变单纯的讲授为主动的求知,把知识活学化,知识丰富化,改变那种为书本而教而学的情况,让学生利用网络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过程】导言 通过上节课

4、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内容,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介绍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板书:9、草船借箭)一、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学生的需求方式)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原因、经过、结果)。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问得都非常好,你们的问题也正是这节课我们要来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网络课堂看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寻找问题

5、的答案,浏览的时候可以自由的讨论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学习时巡视随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同时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在这部分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本课的学习的内容、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任务的明确化缩短学习时间可以提高学习的的效率。网页制作上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范围,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在这个部分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指导,确定学习的方向,但是不能规定学生的思维,提倡以人为本自由学习。学生学习不是固定的

6、听授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为下一步讨论环节做好铺垫。二、共同讨论(视角不同认知差异产生互补)1、同学,你们的问题能解决了吗?下面请同学到前面来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你说说你解决了哪个问题。生: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利用水上交战的需要故意为难诸葛亮。(板书:妒忌、交战。)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在故意为难诸葛亮?(明确: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可以看出来。)那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两人的谈话。(学生表演)小结:这段的语言交锋,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的狭窄。诸葛亮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

7、容镇定。2、知道“草船借箭”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草船借箭的经过。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的材料,并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板书:准备)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明确:可以看出鲁肃是个诚实守信的人。)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知天文)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提问:船为什么这样停?从停船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怎么样?(懂地理)“借箭”时,

8、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识人心)(借箭)草船借箭的结果: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成功、长叹。神机妙算)3、提问:同学们通过三位同学的介绍你们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同学们说的很对,课文通过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体现出了他的神机妙算。小结:同学讲的非常好,由于妒忌周瑜故意难为诸葛亮限期造箭,诸葛亮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体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聪明的才智。那除了

9、刚才我们共同讨论的内容外,通过浏览网页你们还知道什么呢?学生自由的讲一讲自己在网页上看到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生: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魏、蜀、吴。鲁肃是个很守信用的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草船借箭”的故事生在东汉末年。“草船借箭”发生在秋季。诸葛亮算到三天有大雾是因为当时正值秋末初冬季节。只要是晴天,那白天温度就会比较高,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夜晚温度则下降,很容易形成了雾。等等。(老师在学生讨论和谈体会时可以进行协调和补充。对学生没有认识的问题可以补充提问。)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以学生学习后的自由讨论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前面自己浏览网页的内容谈谈自

10、己的收获,不要强调一致性,因为每个同学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学到的知识也是不相同的,允许存在认知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正好形成了知识的互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扩展学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同学都明白了“草船借箭”成功的真正原因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网上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和三国有关的内容,如三国历史、三国人物、三国计谋、三国论谈等等获取更多的知识。设计意图:一堂课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针对特殊孩子的特殊情况,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获得知识的途径有限,所以我们要争取再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种网络学习的形式正好是学

11、生所喜欢,又使书本知识在网上得到了延伸。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利用网络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完第9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都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心胸广阔博学多才的诸葛亮,同时也对三国演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阅读。妒忌交战板书设计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神机妙算准备借箭 起因成功长叹9、 草船借箭 经过 结果【自评】 我在整个教学之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的基础上自由学,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然后同

12、学们根据我提供的网页资源自由学文,共同讨论,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学文,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诸葛亮的人物特点。【点评】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者充分认识到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巧用教学方式。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若学生不会回答,师再进行点拨。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中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巧妙引导。教者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在引导方面,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了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等高明之处。同时,该教师在细节方面也做得格外严谨,巧以疏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