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205479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T血管显像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技术应用【摘要】 为探讨CT血管显像(CTA)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技术应用,对39例SAH患者采用CTA16通道螺旋扫描,方法范围颈1椎体前弓下缘止于颅顶外板,条件120KV,280mAS,用高压注射器以4.0mL/s的流速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延迟2022s进行扫描,层厚5mm,层距5mm,螺距1.3751,床速13.75,重建层厚1.25mm,层距0.625mm,采用标准窗,最大密度投影(MIP)来显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或任意旋转角度的脑血管立体图像可作为SAH诊断的首选检查。结果39例SAH患者经CTA检查共诊断脑动脉瘤32

2、例,其中发生在后交通动脉15例,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并有2例为多发动脉瘤,均为大脑后交通动脉合并前动脉多发动脉。CTA对急性期SAH的诊断安全、可靠,病因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 CT血管显像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技术应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非外伤性颅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神经科一种常见急症,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本病治愈的关键。我院从2007年7月开始用GE lightspeeds16排CT机对39例急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CT血管显像(CTA)扫描检查,确诊32例。本文通过对扫描技术及图像重建参数

3、进行分析,以评价CTA对急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技术应用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52.5岁。首发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 检查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s16排CT机。图像工作站采用主机自带工作站,版本为GEADW4.3。步骤:(1)常规平扫范围鞍区至颅顶,扫描条件为120KV,280mAS,层厚5mm,层距5mm,用单层扫描方法,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2)采用CTA16通道螺旋扫描,扫描范围颈1椎体前弓下缘止于颅顶外板,扫描线与听眦线基本平行1;条件120KV,280mAS,用高压注射器以4.

4、0mL/s的流速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70碘普罗胺100mL,延迟2022s进行扫描,层厚5mm,层距5mm,螺距1.3751,床速13.75,重建层厚1.25mm,层距0.625mm,采用标准窗,然后进行血管成像。(3)图像后处理采用主机自带工作站,即最大密度投影(MIP)来显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或任意旋转角度的脑血管立体图像。根据不同CT密度值范围来设置不同阈值,去掉骨伪影等的干扰用三维重建来显示重叠的血管和血管的外部轮廓。2 结果 经CTA检查共诊断脑动脉瘤32例,其中发生在后交通动脉15例,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并有2例为多发动脉瘤,均为大脑后交

5、通动脉合并前动脉多发动脉。32例行开颅手术瘤体囊关闭17例,经DSA进行瘤体栓塞术8例。3 讨论 对于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检查,CT平扫只能观察出血部位及范围,但不能确诊出血的原因,行DSA检查,其创伤较大,费用较贵,MRI检查由于检查时间长,患者常常不能配合;CTA检查程序简单、时间短,只需从静脉注射造影剂即可扫描,尤为适合于危重患者。 检查时扫描参数及图像重建参数的选择,只有采用螺旋式扫描才能将图像进行层厚、层距的拆薄后处理;图像层厚、层距越薄,图像的细节显示越满意,可避免漏诊,常规CTA扫描层厚5mm,层距5mm。重建层厚1.25m,层距0.625mm;图像算法也很重要,一定要采用标

6、准算法,这样可进行任意方位、任意角度的旋转,选择最佳的病变观察图像,了解出血部位与周围结构的立体解剖关系2,是一种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急性期及早获得急诊诊断结果的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本病治愈的关键,在显示脑血管的空间关系上优于DSA,与普通DSA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获脑血管的三维影像,并可在后处理时对图像进行旋转及切割显示血管的空间关系,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的外形和轮廓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可对图像进行三维旋转,可获得最佳的观察视角3,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直观易于解读的影像信息。【参考文献】 1 王磊,戴成国,庄永辉,等.16层螺旋CT 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8,15(1):21-30.2 朱飚,罗小林,杨国清.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97-198.3 胡锦清,沈建康,凌华威,等.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3):192-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