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20202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评卷及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D.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魏征直言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任李林甫为相A.B.C.D.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2、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B.C.D.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A.玄奘西行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C.唐蕃和亲D.郑成功收复台湾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A.玄奘B.鉴真C.刘邦D.李时珍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

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B.C.D.9.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

4、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南宋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B.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行省制度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12.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

5、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A.造纸术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13.右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A.B.C.D.15.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

6、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D.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16.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A.宣政院、伊犁将军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C.宣政院、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1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18.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

7、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B.C.D.19.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C.“统一国家的建立”D.“盛世潜伏危机”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8分,第24题12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

8、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摘编自刘海峰科举

9、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4分)朝代发展概况设置进士科唐朝进士、明经最重要;、武举出现宋朝重;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朝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2分)(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6分)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

10、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2分)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探究二经济篇(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

11、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4分)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4分)探究四感悟篇(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2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第二

12、组(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4分)(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4分)六次东渡:。七次下西洋:。明代抗倭:。收复台湾:。(3)国家识记: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4分)(4)情感提升: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2分)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4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

13、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5分)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

14、刻。(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3分)期末测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魏征生活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并且是当时的直谏名臣。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玄奘西游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任李林甫为相是唐玄宗时期的事情。3.B4.C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了中印之间的交流,B项的目的是抵御匈奴进攻,D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均不符合题意。5.A6.C隋朝开国皇帝为杨坚,唐朝开国君主为李渊,宋朝开国之君为赵匡胤,明朝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故以“赵”为百家姓之首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