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17956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重点内容重整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贫血:全身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总容量或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并伴随着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2.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百度所得)3. 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4. 变性: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5. 代偿: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的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机体通过原组织、器官的正常部分或别的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代替、补偿的过程6. 组织和器官的适应:在致病因素作用、环境改变、器官损伤或功能变化时,机体往往通

2、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来加以协调的过程7. 肥大:组织、器官因其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使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8. 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的过程9. 机化;:机体对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理产物(如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不能被炎性细胞吞噬、吸收,而被新生肉芽组织清除、取代的过程10. 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并发挥吞噬作用11.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12.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

3、、体征和行为异常。13. 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暴露这一时期14. 潜伏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时为止的这一段15. 完全康复:当致病音速作用停止或消失后,集体的技能恢复正常,损伤的组织也修补康复,疾病症状全部消除,病理性调节为生理性调节所取代16. 栓塞:是指活体心血管内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某处官腔的过程17. 梗死:机体器官和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色18. 淤血(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19. 渗出性出血:发生于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

4、静脉血管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渗出到血管外20.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21.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集或凝固的过程22. 水肿: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23. 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24. 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失水多于失钠25. 代谢性酸中毒:血浆原发性减少,可由固定酸生成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引起26. 低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均降低,失钠多于失水27. 呼吸性酸中毒:血浆呈原发性增高,由肺泡通气功能不足或CO2吸入过多所致28. 脂肪变性: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胞浆内出

5、现脂肪滴29. 颗粒变性:是具有细胞肿胀的病变特征的早起细胞肿胀,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常见的细胞变性30. 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31. 病变: 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局部或全身异常变化。32. 萎缩: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33. 凝固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34. 再生:指为修复“耗损”的实质细胞而发生的同种细胞的增生35. 不完全再生: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修补,而由肉芽组织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36. 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

6、后,由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37. 修复: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的同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38. 肉芽组织: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幼稚结缔组织39. 完全再生: 缺损的组织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稳定40. 炎症:活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血管渗出为中心、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映41. 炎症介质: 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42. 变质: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至坏

7、死的全过程43. 增生:指实质细胞数量怎多并常伴有组织器官体积增大44. 渗出: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45. 炎性细胞:发生炎症时,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46.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47. 癌: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48. 肉瘤:由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49. 肺炎:指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50. 肾炎:指以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51. 大叶性肺炎: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52. 发热: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

8、中枢的调节点上移,引起以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53. 发热激活物:来自于体外或体内的激活并产生和释放EP细胞的物质54. 内生性致热原:是指由机体产生的能直接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升高的物质55. 休克:机体遭受强烈刺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是由于生命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灌流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严重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56. 尸冷: 生物体死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不能继续产生热能,而尸体内部原有的热能却仍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水分蒸发等方式不断向外界散发。达就使得尸体温度降低,逐渐变冷,直至与外界温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温度的尸体现象57.

9、 尸僵:生物体死后全身肌肉很快发生松弛,尸体受压部位因肌肉松弛,可形成与压迫物相对应的压痕.但是这种肌肉松弛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经过较短的时间后,肌肉逐渐变得强直,这种死后肌肉强直的现象,称为尸僵58. 尸斑: 生物体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块,称为尸斑。二、 填空或选择1. 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根据其病程经过可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2. 潜伏期:是指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3. 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期。4. 临床明显期:疾病的特异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

10、。5. 转归期: 是指疾病的结束阶段。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6. 脱水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不同将脱水分为三型: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7. 在某些情况下,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大量丧失而引起的血浆中的HCO3-原发性减少,称为代谢性酸中毒。8. 当机体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使体内生成的CO2排除受阻,或由于某些原因使CO2吸入过多,从而引起血液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而产生高碳酸血症时,称为呼吸性酸中毒。9. 贫血按其原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低色素性贫血。10. 溶血性贫血的四大症状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和血红蛋白尿。11. 供氧减少有

11、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12. 低张性缺氧又称为大气性缺氧、低氧血症,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13. 低张性缺氧的病理特征:动脉学氧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降低,氧容量一般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或变化不明显;皮肤、粘膜发绀。14.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不足,引起的供氧障碍性的缺氧。15. 血液性缺氧的病理特征: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亚硝酸盐所致,称为肠源性紫绀,可视粘膜呈咖啡色;一氧化碳中毒时,可视粘膜呈樱

12、桃红色。16. 循环性缺氧(低血流性缺氧):由组织器官血液量减少或流速减慢而引起的细胞供氧不足。17. 循环性缺氧的病理特征: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容量和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皮肤、粘膜发绀。18. 组织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19. 组织性缺氧的病理特征:动脉血压分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可视粘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20. 缺氧时,机体代谢的变化表现的2种酸碱平衡的紊乱为: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21. 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可以分为三个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

13、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凝血期。22. 试列举3个发热的正调介质 :前列腺素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23. 发热的热型有: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定型热。24. 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热较稳定地持续数天,而且昼夜温差变动不超过1.25. 弛张热:体温升高后,一昼夜温差变动常超过1,但又不降至常温。26. 间歇热:高热和无热有规律的交替出现,间歇时间短而且重复出现。27. 回归热:高热与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二者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并且间歇时间长。28. 不定型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变动无规律,体温曲线不规则变化。29. 黄疸按发生原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

14、实质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30. 按出血原因和发生机理,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3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有:猪瘟、淤血、DIC,血小板数量减少、维生素K缺乏。32. 血栓的种类有: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33. 白色血栓光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少量的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构成。易在心脏、动脉中形成。34. 混合血栓光镜下,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珊瑚状血小板小梁和充满小梁间的纤维蛋白网和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有许多中性粒细胞黏附。常见于静脉。35. 红色血栓光镜下,主要见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正常血液分布的红、白细胞。36. 输液时易造成空气性栓塞。37. 梗死根据梗死灶内含血量的多少,可

15、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38. 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肺、脾、肠。39. 萎缩发生的顺序: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肝、胃、脾、淋巴结、肠、心脏。40. 细胞肿胀常发生于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41. 坏死时细胞核的标志性变化是: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42. 坏死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不同,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43. 动物结核病时,坏死灶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松软易碎,外观像豆腐渣,称为干酪样坏死。44. 凝固性坏死常发生于肾、心、脾;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脑。45. 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坏境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引起的继发变化。组织眼观呈灰褐色或黑色。46. 坏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47. 代偿可分为: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和代谢性代偿。48. 再生能力强的组织:结缔组织细胞、小血管、淋巴造血组织、表皮、黏膜、骨、周围神经、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弱的组织:平滑肌、横纹肌、心肌;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神经细胞。49. 第一期愈合:多见于手术创或创缘平整和无感染的创伤;第二期愈合:多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无法对合,并伴有感染的创伤。50.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51. 炎症局部病理反应症状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