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178836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与其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的采收原则。中药的品种中药的产地中药的采集中药的贮存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都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历代医药人员对此高度重视。如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之)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认为药物的品种(真伪)产地(土地所出)、采集、贮存(陈新)与其加工炮制(阴干、暴干及生熟)一样重要。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增列专篇,其“药出州土”与“采药时节”分别介绍了510多种药物的产地情况和220多种药物

2、的采收时节。这些经验和知识,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中药人员更应熟知。现代研究认为,以上环节与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至今仍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要课题。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临床治疗和进行实验研究使用中药,其药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品种来源必须正确。否则,原有药物的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使研究结果毫无意义,造成人力、经费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中药一般来自民间,在文字记载其功效和主治之前,大多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由众多的人观察应用,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因而出现多种不同的名称。如麦门冬因其根的形状而得名,又据吴普本草记载,根

3、据其常绿的生长特征,又有忍冬、忍凌、不死药三名,再因其叶如韭叶,而秦名乌韭、楚名马韭、越名羊韭、齐名爱韭与香韭;此外,还有禹余粮、仆垒、随脂等诸多名称。这就是中药的同物异名现象。仅据中药大辞典引用,虎杖等药的别名多达三、四十种。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种,又可能被称为相同的名称,如在中药大辞典中,被称为“过山龙”的品种有23种,其中的“土黄连”亦有20个品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也专列了大量“一名二物”、“一名三物”、“一名四物”和“一名五物”的药物。这又是中药的同名异物现象。 在本草及方剂著作中,一些常用药物的古今名称并不一样。如荆芥、香附,古时分别以假苏和莎草根为正名。而淡竹叶、木通、青木香等药名

4、,古今所指的品种完全不同,其功用存在差异。 由于上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存在,常常造成中药品种的使用混乱,影响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学术交流。 自神农本草经起,就十分重视中药材的“真伪”,即品种的正确使用。历代本草学家为澄清中药的混乱品种,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或训释药名,论述品种;或详细考察并描述原植物(或动物、矿物)的形态和生长特征;或精心绘制药图,并辅以“图经”。皆意在阐明中药的名称和实物间的关系。从南北朝至宋代的近800年间,各大型综合本草的作者,还将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主要的着力点。但由于各种局限,仍存在不少失误。正如李时珍所说:“(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

5、,寇氏衍义之舛谬;谓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别录之差讹;酸浆、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瓜蒌,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其后的本草,亦未能尽如人意。 近代以来,借助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量中药材的品种考证,保证了绝大多数常用中药的品种正确。但至今仍有不少要做的工作。有关中药材品种的具体知识,药用植(动)物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将予以系统介绍。为了确保中药品种的正确,对临床用药,尤其是科研用药的品种,以及收集民间用药经验时,一定要搞清其品种来源。使用中药名称时,一定要书写正名。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必须以其使用的名称为准,避免乱用别名,更不能杜撰名称,造成

6、混乱。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除机制冰片、人工麝香、轻粉、升药等极少数的人工制品外,绝大多数的中药材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直接入药。这些天然药物的生长或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日照、湿度、温差、土质等生态环境因地而异。在某地区适宜于某些植(动)物的生长,而不宜于另一些品种的生长。即使是分布很广的物种,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其药用质量并不一样。因此,天然药材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黄花蒿所含的青蒿素,因日照等差异,而使南方生长者明显高于北方。对于这种现象,古人早有认识。如陶弘景认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千金要方指出“用药必依土地”。本草蒙筌 强调“地产南北相殊,

7、药力大小悬隔。”为了保证天然药材质量,自唐宋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确定道地药材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临床疗效。道地药材的产区在实践中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三七原以广西为上,称为广三七或田七(以田州,即今之百色为集散地),云南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道 地药材产区。长时期以来,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甘肃的当归,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肉桂

8、,江苏的薄荷,等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这些药材习惯上冠以产地名称,如宁枸杞、北细辛、川芎、秦归等等。 实践证明,重视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确保品种来源正确,疗效安全可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材消费量的日益增加,有的道地药材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因而在积极扩大道地药材生产的同时,进行植物药异地引种及药用动物的人工驯养,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必须确保原有药材的性能和疗效,注重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如原主产北美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原主产贵州的天麻在陕西大面积人工培育以及人工驯养鹿、麝,以锯茸取香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对于一些产地较广、传统未形成道地产品的药材,如

9、前述之青蒿,亦应注意其产地与质量的关系。 自1986年开始,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并资助了道地药材的研究项目。研究表明:优良的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原因。这种内在因素控制着物种的稳定性、抗病虫害能力及有效成分合成等诸多特点,是道地药材质优效佳的保证。如甘草有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等多个品种,而道地品种植物甘草中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品种;紫草以新疆紫草和紫草两个品种入药,而前者的色素含量可达后者的35倍。适合的生态环境及合理的种植(驯养)、采收、加工方法,是形成道地药材的重要外在原因。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形态、解剖、生理等方面均有影响,目前的各种药用

10、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的生态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还十分严格。一旦生态环境改变,药材的性状、组织特征和所含成分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影响其药用质量。如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而甘肃引种的川芎颇似藁本,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越南产的肉桂含挥发油可达6.4,而国内引种的越南肉桂含挥发油最高只有2.3。欧乌头生长在寒冷气候环境中无毒,而生长于温暖环境中则有毒。人参古时以山西上党地区为道地产区,由于植被的破坏使之绝迹。栽培、采收与加工技术对四川的附子、江西的厚朴、安徽的牡丹皮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某地引种的阳春砂仁,虽然生长环境较为理想,但由于采收过晚,加工不及时,并用热水浸烫等不合理方法处理,出现味酸泛甜,质

11、量不合格的教训。合理规化,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药材品种;加强基础研究,阐明药材品种、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这对突出中药特色和发展中药事业,意义深远。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采集中药,首先要保证质量,兼顾产量和生产成本,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并充分注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再利用。药材所含有效化学成分是其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这些成分的含量高低,因采收的时间和方法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正如千金翼方所说:“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可见,适时而合理的采收,不仅可以保证药材质量,还往往能增加产量,并有利于保护药材资源。一、植物类药材的采集 本类药物为数最多,其采收规

12、律最受人们关注。根据前人经验,主要按其根、茎、叶、花 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的季节性,分用药部位适时采收。 (一)全草类 以全草一齐入药的草本植物,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是全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茎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含量最高。不用根者,则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青蒿、薄荷、藿香等。须带根使用者,则连根拔起,如车前草、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陈茵蒿等极少数品种,习惯上以幼嫩全草入药,应特殊对待。忍冬藤等茎叶同时入药的木本藤类药材,其采收原则与全草类相同,也在生长旺盛时割取。 (二)叶类 仅以叶片或带有幼枝的叶片(如侧柏叶)入药的“叶类”药材,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 。此

13、时植物生长至极盛,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摘叶片或连枝收割。如艾叶、荷叶、番泻叶、罗布麻等。但有少数药材例外,如桑叶,相沿在深秋或初冬采集,习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三)花类 花类药材,当然只有在植物有花之时采收。但由于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所以应分批次及时采摘。用已开放之花入药者,须即开即采,若采收过时,则花瓣极易脱落,或颜色衰败,气味散失,质次效差。如菊花、月季花、洋金花、旋覆花等,而红花则要在花冠由黄转为橙红时采收。部分花类药材必须采取含苞待放的花蕾,如槐花、金银花、辛夷等。槐花如已开放,其有效成分较花蕾明显降低,不能符合入药要求。辛夷盛开以后,因其来源植物品种不同

14、,分别称为木兰花或玉兰花等,功用与花蕾有别。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应在花朵完全 开放后收集。(四)果实或种子类 多数以果实入药的药材,应在果实成熟时或将至成熟时采摘(收),如山楂、枸杞、川楝子等。对于果实先后成熟不一的植物,应分次收集,如瓜蒌。枳实、青皮等以幼果入药者,应按要求及时采收,不能待其成熟。青皮与橘皮、枳实与枳壳、藏青果与诃子等,其幼果与成熟果实分别为不同药物者,须各随其宜。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桑椹、枸杞、覆盆子等,注意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收集将熟者,不必过熟。 以种子入药者,大多在果实成熟后,收集果实或割下果序,置干燥通风处,然后适时脱粒或经过特殊加工。若同一果序的果实并非同时成熟者,亦应

15、分次摘取成熟部分,再分离种子。对于果实成熟后,其果壳开裂而易致种子散失者,如牵牛子、小茴香、芝麻等,应见熟即收。 (五)根或根(块)茎类 根与根茎类的药材一般在早春或深秋采挖。故素有“以二、八月为佳”的说法。前人认为“(初春)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同时还强调“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早春时节(阴历二月),植物根茎处于休眠状态,新芽未萌,营养物质未被茎叶消耗;深秋(阴历八月)以后,多数植物地上部分停止生长,精微物质贮于地下之根或根茎,故有效成分含量高。此时采收该类药材,不仅质量优,而且产量高。如天麻一药,在冬季至次年清明前未长茎叶时挖取者,商品名称叫“冬麻

16、”,其体坚实,色明亮,质量佳,产量大;在春末后茎苗出土时采收者,称为“春麻”,其体轻疏,色暗多皱缩,质次而产量低。不过,半夏、延胡索等块茎药材,宜在夏季采挖。 (六)树皮或根皮类 树皮(包括干皮及枝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46月)间剥取。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皮中贮存和 运输的营养物质丰富,其药材质量较佳;而且因树木枝干内浆汁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其皮易于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等。但以树皮入药的肉桂,则宜在10月剥皮,此时桂皮中不仅芳香油含量高,药材质量好,而且是该树皮容易剥取的时期。树皮类药材大多来源于乔木,因其生长期长,成材缓慢,药用部位又只占全树的很少部分。因此,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造成树木枯死的原始掠夺式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