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16793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电视法制类节目的采编误区及对策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戎 昱在中央电视台将西部频道改为社会与法频道之后,法制类节目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尽管此前,央视在一套、二套、七套、新闻频道均有法制类节目播出,但举全频道之资源,围绕一个主旨,从中不难看出,法制节目的前景会是多广阔。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国有固定播出的电视法制节目已超过200个,除中央台外,各地方电视台几乎都开办了法制类节目。此外,一些诸如国家公安部、最高检、法制日报社等直属部委也生产、制作大量的法制节目,进行交流。这些节目在各级荧屏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节目的品种,较好的起到了宣传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

2、公平、正义,维护百姓合法权益,推进法制进程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电视节目空前繁荣的今天,在电视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今天,法制类节目也显现出了让人深思的倾向,特别是法制类节目一直是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教化普通百姓责任和使命,而这样的理念,在如今的电视潮流中都受到了挑战。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法制节目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身的的特性,值得从业人员及学者的关注和思考。误区一:盲目性、民生化,法制新闻报道“法味”淡漠,与民生新闻界限模糊从南京零距离开创民生新闻这一新闻形态之后,民生新闻成为了各级新闻媒体推崇的热点。尽管从某种层面上讲,民生新闻隶属于源远流长的社会新闻的范畴,但由于其所坚持了“ 贴近实际

3、、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博得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一时间,从省级台到市级台乃至是县级台,以民生新闻为主干的新闻栏目应运而生。在这些民生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民生新闻中有相当部分是与执法、司法、普法等有关联的新闻报道。笔者曾做过统计,在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及绝对现场中,各一小时大容量的新闻中,发生在公安派出所、工商、质检、城管等部门的新闻占50%左右。而在首开法制专业频道先河的湖南长沙政法频道,一小时的政法报道中,也有近50%的新闻隶属于民生新闻的范畴。从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尴尬,似乎法制新闻与民生新闻有着先天性的相似。那么,该如何摆脱这种尴尬,

4、还得回到法制新闻的定义上。一般而言,法制新闻报道不但要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新闻报道共有的要素和特征,还必须具有其他专业新闻报道所没有的鲜明的“法治”特色。举例而言:某日,一家酒楼发生纠纷,110接报后赶到现场得知,酒楼老板在欠发工人工资多月的情况下,于当日早上突然失踪,这种情况,工人们在上班时才发觉,于是愤怒地工人们便将酒楼内的一些物品拿走以抵押工资,不曾想,这些东西是酒楼产权单位的,于是双方发生纠纷因而报警。按照一般的报道方式,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一下就可以结束,但如果是以法制新闻的形式报道,光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法的味道没了。因为这看似简单的事件中最少包含

5、了两个以上法律关系。其一:老板拖欠工人工资是违法行为;其二:工人擅自处置他人 财物也是违法行为,而这恰恰是法制报道的精髓所在。在李矗先生所编著的法制新闻报道概述中,对法制新闻报道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概括:法制新闻报道应关注的是与“法律制度”相关的事物和信息,尽管他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但它关注的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现象和法制问题;法制新闻报道着重于传播法律知识,宣扬法律意识和法制精神,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强调对于人的行为的规范。对策:社会新闻法制化,法制新闻社会化一直以来,民生新闻在业界备受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不同声音的一些质疑,原因在于民生新闻重新奇性、时效性、轻新闻的导向性。

6、而作为法制新闻,重说教、普法性,轻贴近性。如果两者能有效地结合,各取所长,效果会有所改观。这里要说的是,法制新闻报道尽管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民生新闻,但在如今的大背景之下,法制新闻报道不仅一方面要继续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应在报道手法上努力创新。一是用法眼看民生新闻,在新闻事件中寻找法律的内涵。在以民生新闻而声名鹊起的南京零距离栏目中,一个叫甲方乙方的版块。笔者注意到,这个版块的设计凸显的栏目主创者对社会新闻法制化,法制新闻社会化的积极尝试和探索。甲方乙方中的主干是讲述的老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但栏目主创者并没有满足于将话语权下放,而是在节目结束的时候,请出了律师或心理

7、咨询师,从理性的角度,从法制的视角对家长里短的事情进行分析、解剖,从而找出法制社会中解决生活中矛盾的合法、合理、合情之举。二是用平民的视角看法制新闻,在“三贴近”上多下功夫。这就需要法制新闻从业者不仅要跳出法制做新闻,还要透过现象阐述法理。在我们盐城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中,曾经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在超市中经常可以看到超市搞促销,将商品的价格定为几元几角九分,而当消费者结帐时,那九分钱就自然而然的就实行四舍五入的进了上,这看似是方便顾客之举,其实也隐藏着对消费者的不诚信之举,我们的记者在对这一问题报道时,没有单纯地、简单的一报了之,而是从价格 法等一些法律中入手,从法律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述。报道播

8、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反响。这同时也说明,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家常事都可以在法律上找到落脚点,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出法制新闻报道的新路来,也才能的更好地履行法制新闻报道的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误区二:虚假性、娱乐化,法制节目故事情节再现演播的成份过浓。有专家提出,优秀电视专题类节目在选题和表现上的几个特征:选题的故事化、叙事的情感化、人物的个性化。学会讲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并拍得好看,这已成为今天电视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同样,一直以严肃、教化见长的法制类节目,在近两年也已展现出了故事化情结。从央视的经济与法到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从央视的法制编辑室到长沙政法频道的新讲

9、法,大量的法制信息是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传递出去的。事实证明,故事化的效果是显著的,法制节目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亲民的风格融入百姓生活。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曾播出了一期关于打击传销的第一现场蛊惑,这个节目以一对年迈夫妇千里迢迢寻找沉迷于非法传销的女儿作为一条叙事的主线,将打击传销这样一个重大的法治主题寓于一个家庭寻亲的悲欢离合中。当节目中年迈双亲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了女儿的时候,昔日的乖乖女已成陌路人,双亲百感交集的拥抱只换来了冷漠:女儿使劲掰开父母的手臂以摆脱重逢的拥抱,传销就是这样泯灭人性的,而这只是许多参与传销的家庭中普通的一幕,然而这点滴的一幕、点滴的一个小故事却折射了传

10、销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打击也就成为必然。据说,这期节目播出四个多月了, 观众的来信来电依然在关注传销问题,说明这个故事、这期节目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也就达到了栏目所追求的传播效果。然而,目前在法制类节目中出现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演的成分过大,甚至为了刺激观众的兴趣,对一些恶性的情节,详细地加以描述或再现。记得有一档以案件侦破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中,故事讲到一名女子在自己家中上吊自尽,主创人员为了说明如何在现场找线索,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对着上吊者,而这一切又恰恰是演员演出来的,这样的节目虽说可以定位为法制类节目,但作为观众而言,感到的是一种疑惑,难道只有这样的节目才是法制节目发展的方向吗?再与国外的一些同

11、类型的破案节目一比较,谁更高明、谁更贴近受众的心态,不需多言。不可否认,法制类节目永远与风险、危险、冒险等词汇相伴,这是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独特资源,而这也注定了观众对法制类节目的关注点,那就是拨开迷雾,探求真相。但如果一味地抛开真实的人和事,那还会有震憾力吗?曾经与央视焦点访谈的编导交流,为何焦点访谈十多年的节目中从没有使用过再现或模拟的手法。记者王同业说了一句话很发人深思。焦点访谈的栏目语是“用事实说话”,而纵观新闻史上,能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 让人震撼无比,无可替代还是现场。同样,如果编导者将节目地重点放在如何去导、去再现,势必在挖掘事件、挖掘现场的深度和广度上相对就不够深刻、细腻。几

12、年前,某电视台曾推出过一档黑白档案的节目,节目形态是对一些发生过的案件真实再现,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应当说,节目的创意是新颖的,所调动的电视元素也是很多的,因而,节目一开始推出,也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时间一长,观众却对这种程式化地再现产生了视觉疲劳,而这原本恰恰是编导者的新颖之笔。究其原因,还是回到一句话,真实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再退一步讲,这类再现式的表演,其水平肯定不及侦破类电视剧,这样观众的兴趣点自然就会下降。反之,再看看央视的当家节目如:今日说法、东方时空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想来与追求真实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对策:细化分类、打造特色中科院新闻研究所时

13、统宇研究员在一篇文章中,对国外法制类节目的模式及法制类节目未来发展的载体有过介绍。国外电视法制节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新闻综合栏目,由于法制新闻报道的现场、事件和冲突满足了新闻化的最大需求,法制新闻事件几乎是各档新闻综合栏目最主要的报道内容,如犯罪、灾害事故、权力监督等等;第二是法制专题栏目,国外有专门的法制专题栏目甚至是专门的法制频道,制作播出关于犯罪探案的专题节目,节目更强调关于犯罪、刑侦科学和法庭科学的纪实追踪历程。第三类是根据真实内容改编的电视系列剧,或叫栏目剧,如犯罪现场调查、法律与秩序等,节目有真实原型,但更强调剧本改编和演员。这其中,法治专题栏目中的法制节目则面临两者的夹击,以

14、及警察剧的逼迫。论新闻性,它不及新闻综合栏目,论服务性,论娱乐性和故事性,它不及警察剧。但它有一个最独特的优势,真实的故事。人们需要虚构的娱乐,同样也需要真实的故事。按照时先生的观点,不难引发出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法制类节目的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每年法制节目的生产量也是惊人的,而国人对于法制节目的需求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不否认节目形式的创新,也不反对演播法制节目,但如果将这种形态理解为法制节目走出困惑、或者是法制节目唯一能与娱乐化节目抗衡之举,那就有失偏颇了。我们的法制节目该如何走?1、在定位上提高起点,确立法制类节目依靠真实生存的理念。法制类节目必须真实可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然也是法制类

15、节目的生存之本。任何虚假、浮躁和故弄玄虚、玩噱头都是给自己砸锅。2、在选题上要认真策划、取舍,确立在法规、法律与老百姓法制意识差距之间寻找共振点的思路。在具体选题时,一要注重普遍性。大多数百姓群众感到某些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或理解不透的便是选题的重点;二要注重典型性,所报道的事情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观众看了能够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应予考虑选报;三要注意贴近性。“三贴近”的指导思想应贯穿与法制类节目采编的始终,离群众、离实际、离生活远的选题应当舍弃,尽量避免虚假、重演和人为做作的东西。3、在采编过程中,要强调调查性、评论性,确立法制节目无儿戏的理念。任何虚假、重演都是采访不够深入、急功近利、作风漂浮

16、造成的。做法制类节目,深入调查采访,是法制节目真实、富有厚度的保证,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都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增强法制类节目的穿透力和凝聚力。误区三:随意性、低俗化,新闻大战导致私人生活空间的曝光度增强在各地方台,每天生产的法制类节目不是一个小数,剔除专题类的节目,以法制新闻类的报道居多。由于这类新闻并不涉及多少重大案件,也不是恶性刑事案件,大多是涉及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的民事纠纷,因而报道中就自然会涉及一些私人生活空间的内容。而这样的报道内容,势必对法制类新闻报道如何做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各栏目之间抢新闻、赶新闻、展开新闻大战的时候,有时就会对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的民事纠纷简单化。但如果因为这样的理由,片面的将婚外情、夫妻吵架等纯粹个体的行为放大为社会行为,把个人的情感宣泄误当成报道中的话语权下放,为提高节目的关注度,以表现百姓生活原生态为名,强行闯入私人生活空间,等等这些表现不仅与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