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165575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误区宕昌县理川中学 张全明随着中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见的贯彻,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比得到了极大地优化。为形成真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的现代中小学德育体系,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注意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重他律轻自律自律是主体对自己实践活动的一种意志约束,它具有自觉性、自教性、内控性等特点,是自主、自觉地自我教育。学生一旦养成自律意识和习惯,在道德品质上就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形成稳定、持久、良好的品德。他律则依靠外力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规范,是把受教育者作为道德容器的一种灌输式德育方式

2、。因为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约束性等特点,这种德育方式往往收效快,就短期来看效果明显,也易被作为主要的德育方式。然而,一旦外部强制力、约束力消除,德育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又会出现反复。缺乏长期持久的效应是道德他律最大的缺点。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求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重视他律教育,因为就今天的实际来看,反复的道德灌输和约束仍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自律意识地培养和自律习惯地养成。在活动中,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辨事理,分真伪,识善恶美丑,激起学生个人的道德需求并最终内化为自身品德,从而形成自律、自教、自治的意识,实现他律向自律地转化。误区二:重智育轻德育由于一些教

3、育行政部门片面的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大部分民众仍把考上大学作为成才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家长则紧盯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升学率)。无怪乎在一次级别很高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不少代表(校长)感叹素质教育难搞。这感叹包含着知错难改的尴尬。升学率高的学校及校领导周围是掌声、礼遇、充足的资金和生源,升学率低的学校及校领导面对的是批评、冷遇、生源和资金不足的窘境。而学校德育一方面很难出显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很难量化考评,由此,中小学工作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不合理现象也就显得正常了。有人说,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智力不合格是次品。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这种教育模式下造就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4、人是否会很有一部分合格的甚至超标准的危险品。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未成年人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比率从年的上升到年的,而从年到年间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岁。面对这惊人而痛心的数据,对未成年人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力度是迫切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和智育并举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误区三:重生德轻师德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学校德育实际中,往往相对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处、政教处、党团队组织等内设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基本都有各自的学生管理规定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以追求思想上的进步,但对于教师的品德教育

5、则缺乏有力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德育过程应该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如果教育者总是居高临下,在德育过程中充满“霸气”,还能以情育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吗?这种道德权威和道德驯化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把师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加强教师师德不仅是以德治国的体现,更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误区四:重道德教育轻心理疏导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心理疏导,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德育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

6、响,一些中小学往往只注重品德教育而忽视心理疏导的作用,甚至心理问题德育化。品德教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无疑非常有用。但道德教育并不是万能的,由于教育体制、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原因,致使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0左右。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厌学,青春期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混乱、考试焦虑、孤独、社交恐怖,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等心理问题。单纯地道德说教是无力解决的,适时适当地心理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单单依靠全国取得资格证的哪几千名心理咨询师只能是杯水车薪(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看,我国至少需40万名心理咨

7、询师)。就目前实际来看,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一方面要分清学生身上的问题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工作者应不仅是德育能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更应是心理疏导的行家里手,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误区五:重学校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教育德育是一种综合各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复杂工作。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都对他们产生着影响,因此,搞好德育,学校固然责无旁贷,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实际上,家庭的熏陶,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社会风气,德育氛围,电视等传媒对学生地影响也越来越大,只有德育工作社会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协调,才能形成合力,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那种仅靠学校就想搞好德育的孤岛式英雄主义只是停留在笛福的小说中而已。总之,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上误区中走出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认识今天学校德育实际,认识自己的育人使命,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这样,师为良师,生才会为优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