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16201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的性质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2的性质的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突破五营初级中学 王艳艳内容标准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设计理念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手段,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在本节课堂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线索,动态地评价学生是教师所重点考虑的内容。以演示实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要部分,也是初三学年中学习的第二类重要气体。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二氧化碳这一种气体的两种性质,而且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

2、实际和社会实际将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如以讨论的形式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者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加强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本节内容除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外,演示实验中还涉及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取用,加热液体等许多化学基本操作,试验量大,基本操作多,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课件明显不能代替,因此,选择在教室中作演示实验,形象,直观,通过对比,探究,推理,判断,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总结知识并应用。使学生更好的突破二氧化碳跟水或石灰水反应的原理这个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引导

3、学生通过形象,直观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而且过程中有形式多样的变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自然也就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授课中有少数学生可能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对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误以为是二氧化碳气体使其变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科学素养: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

4、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景质疑导入实验操作观察探究讨论总结巩固总结”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时间上更充裕,印象更深刻,避免试验量大,基本操作多而引起的教学时间不足和相关生活实际知识量的减少。2、学法:温习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取用,加热液体,收集气体,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等。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察比较获取结论,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进行猜想,对比探究,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基本历程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并引导归纳二氧

5、化碳的性质,从用途反映二氧化碳的性质再次归纳总结发散提高。板书设计以提纲式的方式列出,重点突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观察形象,直观地演示实验及变化现象,进行猜想,对比探究,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基本历程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学生很容易就掌握,而且学生在生活当中都有具体的感性经验和生活实际,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总结知识并应用,记忆深刻,较有兴趣。只是由于实验器材多,试验多,实验桌较矮,有个别学生在后面没有真正看到试验操作及现象,这在回答问题时已有所发现,因此在后面能举起器材演示的都尽力调整,这些是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与学生的互动稍欠缺,化学学习需要师生,小组间积极交流所得,共同提高。看来本班学生随年龄的变大,不愿交流,更是平时缺少讨论的练习的结果,虽然我也作了努力,但是效果不太满意。另外我在总结知识点过程中增加了对应的相关练习题,感觉部分学生可能体会不到,容易忽略。改进措施是:加强专业素养,通过学习提高课堂的宏观调控能力。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