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1594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伦理中的师德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师德观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思想对于二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规范性影响。他对教师工作的职责主要定位在进行伦理首先规范知识的教育上。伦理规范性的知识传授主要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的道德人格的君子。因此,孔子主要进行的是价值信念的教育。进行价值信念教育,首先需要的是教师本人有着很强的道德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孔子及其儒学后人如韩愈、朱熹等都是把道的传承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并以这种使命感来从事教育工作。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使命感,他们对于教育的职业有着一种宗教性的献身精神。当然,作为教育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传授。韩愈说,“古之

2、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导传儒家道德,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受业,即传授文化知识;所谓解惑,是指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学生在进行道德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对于教师的职业伦理,孔子从事长期的实践中得出这亲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品德。而教师好学,是为了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应有“诲人不倦”的态度。他说:“教不倦,仁也。”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他说:“其身正,不令而

3、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孔子要人们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不仅通过自己的言语,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他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三是爱护学生,有教无类。孔子认为,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只要是有学生愿望的学生,不论他是贫富贵贱,都应当加以爱护,没有理由不教他。同时,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朋友关系。 他以一种友爱的态度对待他的学生。四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既是孔子的重要教学原则,也是孔子对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上的基本道德要求。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

4、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他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五是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孔子认为,谦虚应是教师应有的品德。他认为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都值得我们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主张教师应“不耻下问”,“躬自历史阶段而薄责于人”,“过则勿惮改”。有过而改的教师,并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威信,而是维护了自己的形象,会使“人皆仰之”。不过,由于受到价值信念的影响,对于偏 自己的价值倾向的学生,孔子采取的是一种鄙视的态度。如他在背后哭樊迟为“小人”,这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以及他的仁爱教育精神和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也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指头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