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15797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考知识要点哲学常识.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常识第一部分: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共性和个性),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为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首先,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其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2、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4、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

3、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5、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决定的。 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7、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

4、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l)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8、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9、了解国情,

5、立足国情(方法论)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对这一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理论的根据。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0、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

6、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11、规律的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二: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蔑视规律,违背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失败。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12、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方法论) A.实事求是的含义:“

7、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B.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因为*1)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2)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2)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

8、解放思想。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D.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13、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理解)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14、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首先: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第二: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定因素制约:(1)客观因素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和前提。二:辩证法一、联系1、联系的普

10、遍性、客观性。(理解)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点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C、多样性因

11、果联系 :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原因和结果的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区别:首先,含义不同。二者不

12、能混淆。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与第二种正相反。(2)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C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学习整体和部分关系、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l)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D、条件性:任何事物

13、都处于普遍联系中,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二、发展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或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都是错误的。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l)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

14、)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理解)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4、发展的实质(理解)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5、用发展的

15、眼光看问题(方法论)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三、矛盾 1、对立统一 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总计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理解)(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6、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3、如何坚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行动(方法论) (l)敢于揭露矛盾。(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做到:(l)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4、矛盾的特殊性(理解)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l)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