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15185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摘要: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教学方式改革;探究式教学1.科学探究的涵义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Inquir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汉词典中的定义,

2、探究是“求索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寻找、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

3、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因此,除了第三个层面要

4、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2.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主要研究无生命的世界,总是力图确认最基本的原理,并把诸多规律统一起来。物理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首先要体现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

5、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3.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物理课程难教又难学,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物理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

6、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物理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物理世界的主体。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

7、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4.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提出问题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能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人尝到探究的果实、足以引发好奇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

8、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解释。(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特别提倡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

9、结。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也可以是从各种信息源,例如图书、期刊、学校的数据库和因特网上收集和获取信息。(5 )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6)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7)交流

10、与合作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构建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别人就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在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物理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包括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尽可能使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5.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1

11、)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

12、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3)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的人际环境、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6.结束语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学生怎样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怎样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既要使全体学生参与,经历过程,又要按计划完成教学,这是一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的事情。既需要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在教育理念上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为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