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15058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宋词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译文二十四桥仍旧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悄悄无语的一湾冷月。 出典南宋姜夔扬州慢 注: 1、扬州慢姜夔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解

2、释: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竹西佳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扬州禅智寺) 青楼梦好:“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二十四桥仍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参考译文 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

3、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的悲凉意蕴. 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斗。慢慢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假如杜牧故地重游,看到此情此景,确定会大吃一惊。虽然他才华横溢,写过“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好诗佳句,唯恐难以用语言来表

4、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荡漾着凄冷的月光,再也听不到“玉人”的箫声了。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为谁开呀。 4、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侵扰。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诗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即金兵其次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过扬州,目睹了战斗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残缺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以寄予对扬州从前繁华景象的思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裂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时人民患病的战斗灾难。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背景均作了交待

5、。 5、姜夔ku(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高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6、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一片萧条、凄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是淮河东路的都城,那么城东禅智寺旁的竹西亭就是扬州最美妙的去处,在这里解下马鞍,小住停留,这是远行中开头的一段路程。 “过春风

6、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从前扬州风光绮丽,到处亭台楼阁的十里长街,如今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了,景象显得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进犯长江回去以后,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由于怕引起苦痛的回忆,谁也不愿再提起那两次残暴的战斗,让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熬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气慢慢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行人感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不断地在劫后的空城上回荡。 7、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

7、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最观赏扬州的诗人,他歌咏扬州的诗篇,表现出了卓越的鉴赏水平。假设今日杜牧再来扬州,看到古都今日的残缺荒芜,肯定会感到非常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有当年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有当年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春风得意的文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心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夜晚,还在月下徘徊,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仍旧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凄冷的月光沉醉在水中,桥下江中波涛激荡,显得非常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那桥

8、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观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艳丽的花朵,它们毕竟是为谁生长为谁开呢? 8、用今昔比照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从前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从前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从前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9、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思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

9、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假如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异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特别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衬托“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原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好像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从前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10、擅长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

10、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相互移动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2、姜夔有魏晋人的风骨,他的词清峭空灵,常常消失时空跳接,给人模糊感。姜夔一生穷困潦倒,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他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留下一幅清峻高洁的身影。他的词,继承了周邦彦格律严谨的风格,又有新的进展。他的书法也为人称道,而且精通音乐,善吹箫弹琴,有仙风道骨之气韵。 晚年的白石贫病交迫,大约在1221年病死在临安(今杭州),竟落魄到不能殡殓的地步,靠友人资助才得以下葬。 本文(来源):姜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