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14820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光的折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光的折射.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光的折射 第一课时当堂检测:1:光从一种介质_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_。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_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_的夹角。如图示:入射角等于_,折射角等于_。3: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_。这时光的 传播方向_。(填 “偏向法线”“偏离法线”“不变”)4:人斜看压在厚玻璃板下的一张照片时,看到照片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_,(填“高”“低”)。这是由于光从_斜射入_发生折射的缘故。5:如图示:光线AO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若光线AO变为折射光线,则入射光线_(填“一定”“不一定”)是原图的折射光线,因为光在发生折射现

2、象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后作业:1: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则光线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入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2: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这是因为从池底斜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偏向法线的缘故。 B:能使光路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折射现象。 C:成语故事“猴子捞月”中猴子看到水中有月亮,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D:古诗“潭清疑水浅”所描述的是光的折射现象。3: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像人“眨眼睛”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的

3、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星光被其它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4: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一定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中央形成一个光斑。如图示:该光斑( )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5:如图示: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的是( )6、在空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眼

4、睛刚好看不见,如图所示,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中注水,则 ( ) A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但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B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但位置比实际位置低 C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且位置没有变化 D注入水后仍看不见硬币7: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了祖国的壮丽景色,但是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太阳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_现象形成的像。8:光线在两种介质界面通常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两种现象,如图示:一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两种介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现象,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判断:入射光线是_,折射光线是_,反射光线是_ ;入射角大

5、小等于_, 反射角大小等于_,折射角大小等于_。光线是从_介质斜射入_ 介质中。9:(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在图已中一光线以入射角为50从空气中斜射到一块上下表面平行的厚玻璃板上,请你正确画出光线穿过玻璃板时的光路图。10:为什么池塘底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些?若要用竹竿去击中它,应瞄准哪一点?若要用激光去照射它,又应瞄准哪一点? 第二课时:透镜 当堂检测:1:凸透镜对光线有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作用。2: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照射后通过另一侧的_,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折射后_主光轴。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会聚的镜子是凸透镜; B:发散的镜子是凹透镜;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4:凸透镜与平面镜相比较( ) A:凸透镜能使每一条光线经折射后通过其焦点; B:凸透镜一定能使平行光线会聚于其焦点; C:平面镜也可以用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D:平面镜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是很厚的镜子,凹透镜是很薄的镜子; B:王奶奶戴的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小明戴的近似镜片中间比边缘厚; D: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透镜的几辐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2:如图示:画出了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则在虚线处的透镜应

7、是( ) A:凸透镜; 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 C:凹透镜; D: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3:小明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线,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做,请你帮助他分析小灯泡应放在( ) A: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 B:凸透镜的焦点上; C: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 D:任何位置都可以。4:防盗门上装有“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可以通过小圆镜片看清室外缩小的景象,而从室外看不清室内的情况。那么门镜的正确安装方法是( ) A:凹透镜,装在门板的外侧; B:凹透镜,装在门板的内侧; C:凸透镜,装在门板的外侧; D:凸透镜,装在门板的内侧。5:把一张透明塑

8、料纸置于铺在桌面的报纸上,用筷子在塑料纸上滴一个小水珠(直径约5mm)通过水珠看到报纸上的字是(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 放大的虚像。6: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规定不准在树林,草地上随便丢弃饮料瓶,一个原因是污染环境;另一个原因是当这些饮料瓶中有水后相当于一个_透镜,其对光线有_作用,可能引起火灾。7:小华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那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白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凸透镜的_,把一个小灯泡放在该点时,小灯泡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变成_. 8:完成下列光路图。9: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为了探究这是光路是否可逆。小明

9、设计出以下的实验:如图示:让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折射光线通过另一侧的焦点。接着他在凸透镜的这个焦点处垂直于主光轴放置了一个平面镜,让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经过凸透镜,请你作图表示这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10:暑假,小强帮助妈妈在地里干农活。他们将晒干的稻草堆成垛。天要下雨了,为了防止干草被雨淋湿急忙用塑料模给稻草盖上,如图示:雨停后,太阳出来了,烈日炎炎,小强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跑到稻草旁,设法将塑料模上的水排开。妈妈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强说这里面有物理知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吗? 第三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堂检测:1:通过实验探究你知道凸透镜不但可以成_像,也

10、可以成_像,所成_像都是倒立的,所成_ 像都是正立的,_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_像与物在异侧。2: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发现: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体和焦距的关系有关。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一个是_,这是物体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另一个是_,这是物体成倒立实像与正立虚像的分界点。3:下列几种情况成实像的是( ) A:从平面镜中看到的像; B:从河中看到的游鱼; C:从幻灯机屏幕上看到的火车; D:从放大镜中看到的文字。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 ) A:放大的像都是虚像; B:实像都是缩小的; C:倒立的像都是缩小的; D:缩小的像都是

11、倒立的。5:把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为_cm,如果要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应把物体放在距透镜_ 范围内,若把它当作一个放大镜来使用,应把物体放在距离透镜_范围内课后作业: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问题应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是否有会聚作用; B: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C:凸透镜对光线是否有发散作用; D:凸透镜能否成像。2:物体距凸透镜16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8cm; B:4cm; C:12cm; D:16cm.3: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

12、时,在光屏得到一个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9cm; B:10cm; C:11cm; D:无法确定。4: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从远方逐渐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的位置和大小变化将是( ) A: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并逐渐变大; B: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并逐渐变小: C: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并逐渐变大; D: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并逐渐变小。5:小丽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他又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光屏上( ) A:人能成像; B:倒立放大的像; C: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6: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并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将_,像的大小将_,且成的像是_像。7: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放在距透镜40cm处,可以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