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14262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5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篇 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时代的推广 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0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一部公约。中国在去年正式批准加入这部公约,是第六个参加该公约的国家。 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

2、们看到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了,拥有这些文化的人也就随之消失了。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包含的方面及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

3、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 (1)口头传说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在最早的公约草案里有一个“附件”,列举了一些详细项目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社会风俗和仪式(如与出生、结婚、丧葬相关的一些仪式;确定身份和长幼尊卑秩序的礼仪、仪式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实践,比如说时空的观念,药物和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还有各种节庆,像上面提到的端午节,以及宗教方面的实

4、践和信仰”。它们都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之中,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种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被确定为世界级或国家级的遗产,固然是由于它的重要性,但一般来说,都只是世界上或国内绝无仅有,并且已是日薄西山,如果不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听任它自生自灭,将不久于世间。要是它在世界上有不少同类,或者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不必专门保护了。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遗产,之所以需要作为遗产来保护,除了因为它本身的重要性、代表性、独特性以外,无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类文化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它已经无法

5、靠自然生存而延续,只能由人类给予特殊保护。一是它本身已经濒危,不加以保护就将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后两个原因,如果它还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它就谈不上是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只是在确保其长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限度地加以利用,更不要指望它们能自负盈亏。 其次,多数遗产之所以珍贵,并不在于它在今天还有多少用处,或者还有多少优点,而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它能了解我们的历史和过去的文化。 最后还须指出,人类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有的只能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承认,有的只能随着科学技术和学术的进步才能正确认识。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必须非常慎重

6、,不能轻易做结论。如果一时定为糟粕就不加保存,甚至必欲彻底毁灭为快,那就可能对历史、文化和全人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旦认识改变,就悔之晚矣。因此,对一些一时认识不了的、有严重分歧的文化遗产,还是先保存下来再说。保存不等于肯定,更不等于提倡。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三种方式:一是少数人从事学习传承,二是立法保护,如法定民族节日等,三是划定“保留地”或称整体保护。但就开展情况来看,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停留在一个发掘和宣传阶段,比较多的还只是在政府及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并没有广泛地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

7、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X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2X年起,每年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年一个主题,积极贯彻“

8、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下是历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主题: 22年:“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02X年:“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20X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0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2年:“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一方面随着我们的宣传,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必须承认,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我们的力度、广度和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力度、速度比起来,还是太弱了。 三、网络信息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的

9、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到文字,从广播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末,迅猛发展的网络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互联网不仅适用十大众传播,而且也应用十人际传播。网络全方位、立体型、双向地延伸着人的所有感官,使上网的双方获得亲密的接触,并且实现了能够共享同一人文环境的“虚拟社区”。 1、网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网络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能让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现代人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并且需要保护,能给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10、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而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民众能否以久违的激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传承代表着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模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是中心数据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则是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这是一个专注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网站,此网站内有比较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其中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和(2)理论研究数据库。 基础信

11、息库包含了比较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承传人、保护方法与传承方式等信息,数据库成为向河北省百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中心和代言人。 近些年来,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研究对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他们在该网站的理论研究专栏中,从本学科的建设、从社会学、人类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一般理论等诸多角度作了尝试,发表了许多颇具学术造诣的专著、论文,填补和拓宽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领域。 同时笔者认为该网站设置的网友交流论坛是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要想真正融入到网络传播中来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因此,在这

12、里我们把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定义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其原因是新的形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让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反馈、信息融合、意见碰撞。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网站把数据库和论坛的信息互动简洁而又有效的表现出来,这样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在此汇总和筛选,不断保持网站信息的更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在网站线下有多种形势的配合措施,在网站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能提高网站的知名度。 比较常见也比较正式的形势是研讨会,此类研讨会能专业的提出、研究并解决出形势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问题,符合国家法规政策、响应国家

1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 近年来,除了相关的研讨会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形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都举行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如: 202X年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引入民间艺术、绝技绝活,先后建起了书法工作室、茶艺工作室、剪纸艺术工作室、根雕艺术工作室、风筝艺术工作室以及漆画艺术工作室6个“非遗”工作室。这6个工作室很好地发挥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利于保存和维护区域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学院社团联合会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舞龙协会、鱼灯协会和戏曲协会等相关文化协会。202X年由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国际儒学联

14、合会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于202X年7月面向全国高校拉开帷幕,活动为期一年,主题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包括: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大赛、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华夏非遗大讲堂和非遗传承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全国有近百所高校直接参与本次活动。 2年5月16日,由成都市文化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202X年成都市非遗进校园、百姓故事会进校园”活动在成都理工大学开幕。 今晚报202X年5月20日星期日报道。“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篷车校园行”活动日前在鞍山道小学拉开序幕。 此类活动的具体实例在此就不一

15、一列举了,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规模请进校园,给了当代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他们血液中积淀的文化种子的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健康发展过程中,以“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通过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主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充实了教育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一代接班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促进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