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14130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总报告林正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60125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鉴定时间: 2009年3月课题负责人:林正范 杭州师范大学主要成员:贾群生 肖正德 王凯 王强研究总报告一、课题简介1、标题: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2、序言: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分课题“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课题编号AHA010019)的后续研究之一。2006年12月份获批,研究过程中又得到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的资助。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的项目“教师行为与儿童发展”(课程教材中心函2005190号)为该项目提供了重

2、要的实践基础。本项目在专业主义的大背景下,在已有实践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教师观察行为,并致力于教师观察行为的专业化。目前,研究的主体内容已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3、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教师观察行为的意义、内涵、特征、维度和发展路径。本课题认为,观察行为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一个意义单元内收集信息的过程;教师观察行为以意义单元为单位,是收集有意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变化性和单向性,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专业观察行为具有理论自觉、反思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教师观察行为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特征。从学生视角,可以分为道德、情感、交往、学习、创新五大行为维

3、度。从教的视角,教师观察行为呈现出一个能力金字塔结构模型。该模型有7个维度:课程选编、教学流程、教学环境、活动设计、提问方式、呈现方式、言语举止组成。在专业主义视野中,观察行为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善于观察是有效教学行为的一大重要特征,勤于观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条主要途径,及时观察是教师趋向成熟、趋向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专业主义视野下教师观察行为的发展路径是提升观察意识、遵循观察原则、培养观察技能。4、内容结构图内容结构主要观点和创新1.学生视角:道德、情感、交往、学习、创新。2.教的视角:课程选编、教学流程、教学环境、活动设计、提问方式、呈现方式、言语举止。1.提升观

4、察意识2.遵循观察原则3.培养观察技能1.观察行为特征:以意义单元为单位、搜集有意义信息的过程、能动的建构过程、变化性、单向性。2.专业观察行为的特征:理论自觉性、反思性、发展性。教师在一个意义单元内收集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教师观察行为特征教师观察行为维度教师观察行为意义教师观察行为内涵教师观察行为发展路径1.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行为过程2.专业观察是教师专业能力成分3.直接研究教师观察行为有利于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直接帮助 二、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1)研究目的本课题立足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把教师观察能力视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把教师观察行为的发展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初步形成在马克

5、思主义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具体而言,本课题拟达成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目标:从专业主义的视角,界定教师教师观察行为。认为教师观察行为是指在一个意义单元内搜集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师观察行为的5个基本特征。基于专业主义的视角认识教师专业观察,重估教师观察的专业价值,确认教师专业观察行为所具有的专有特质。剖析教师对于学生行为观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关系及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意义单元与维度。参考各国标准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教师观察行为过程中的各项能力要素,构建教师观察行为能力模型。探讨教师观察行为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专业主义视角下教师观察行为发展的途径。

6、(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之一。近年来,教师观察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良好的观察行为被视为有效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大重要特征,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师趋向成熟、趋向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我国,虽然有些教育学(如劳凯声)已经把教师观察能力视为教师的职业素养,但是教师观察行为却还是“被遗忘的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开展,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我们把教师观察行为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行为和专业发展途径来研究,初步形成了教师观察行为理论。成果对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将是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尝试

7、形成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意义一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的深切呼唤。新课程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动态建构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使人们对教师观察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重视教师研究,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尤其是研究“教师观察行为”显得非常必要。二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诉求。教师观察是教师判断决策和形成特定行为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观察行为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有效解决的重大课题。本课题必将促进教学行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观察行为研究以校本的形式进行,对于教师培养培训内容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将会成

8、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专业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途径。(3)研究假设有效的教师行为是学生发展的支持性条件。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基本的专业能力,是联结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桥梁。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表征和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评价性认识构成观察的意义、依据或支持性氛围。教师主体性影响着某一时空内观察行为的专业品质,但不从整体上决定教师观察行为的专业水平。教师观察行为具有相互生成的特征,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教师观察行为的发展与内在规定性有直接关系,与行为的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具有间接关系。健康的

9、行动研究是教师观察能力发展的重要机制。(4)核心概念本课题从教师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观察进行研究时,我们主张用教师观察行为,而不是用教育观察。因为,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学的理解中,教育观察容易被理解为教育性观察,这样,教育观察就成为了对观察对象的价值性的观察,观察的内涵就缩小了。另一方面,教育观察主要是从能力角度提出的,关注的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在研究教师行为时,我们不从具有内隐性的能力角度出发,而主要揭示行为的过程和机制。从行为发展看,教师观察行为是行为的一个过程,因此,用教师“观察行为”一词而不用“教育观察”不仅仅是修辞的变化,更是一个具有范式转化意义的变化。教师观察行为是指教师观察研究尝试从

10、行为角度来直接研究教师的行为。它存在于教师行为之中,是教师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教师观察行为是指教师在一个意义单元内收集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一般而言,教师观察行为具有以下五个特征:教师观察行为以意义单元为单位、教师观察行为是搜集有意义信息的过程、教师观察行为是能动的建构过程、教师观察行为具有变化性、教师观察行为具有单向性。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定义,意味着我国以国家强制力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承认和保护。专业取向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标准,已经对中小学教师产生了影响。随着我国新一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师研究

11、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逐渐为中小学教师体会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重视教师研究,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尤其是研究“教师观察行为”显得十分必要。而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中,人们往往从不同的学科去研究教师,为自己的学科发展建立依据。如研究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素质及师生互动,这些研究在学科发展的意义上加深了对教师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但是,如果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这些研究更多地为教师职业效能感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而在为教师行为提供直接依据方面却显得乏力。直接研究教师行为,则是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它为教师的行为提供直接的帮助。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正是这种直接研究的又一尝试。(

12、2)文献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从1896年克瑞兹的研究算起,国外教师行为研究已有百年了。早期教师行为研究偏重于教师特征量表研究。1960年代,教师职业的专业主义呼声越来越高,教师效能成为社会关注教师的重要领域,教师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是:通过探讨课堂教学行为来寻找课堂教学行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研究教学效能的相关变项。著名的研究有瑞安斯等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盖特泽尔斯等的社会模式,帕森斯的价值取向模式,利比特等基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朗克尔的师生信息反馈模式等。教师行为观察研究以课堂观察为核心。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 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

13、,发展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于1950 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 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

14、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掩饰其纯技术的缺陷。从70年代开始,人种志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从而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行为发展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美国学者鲍里奇认为,当致力于观察他人教学并以之为样板向他人学习时,你也掌握了如何观察自

15、己、如何使自己被观察。这些观察将极大地促进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鲍里奇 于2003年出版了教师观察力的培养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一书,该书把教师观察力的培养视为教师从新手成长为教学专家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研究了教师观察的重要性和相应的观察技术与能力。他具体讨论了通过有意观察而实现的几项目标: 体现移情、实现合作、明确方向、获得自信、表达热情、灵活机智、培养自立。Fullerton 从教师专业学习的角度论述课堂观察的功能,其中包括反省教学行为、形成并尝试新想法、再确认或修正既有教学方法的动机等。与他们一样,几乎所有的论述课堂观察的价值和意义的观点都集中强调: 课堂观察能在教师专业学习中发挥很大作用,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国外有学者指出,教师的观察行为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者旁观研究教师行为的课堂观察名称相近但内涵不同,教师观察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记录、反思并做出课堂决策的连续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在场研究与即时反应。其核心能力是反思力与课堂决策力,而这两项能力同样也是当今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教学反思”与“课堂决策”两个教师研究与培训的热点。如美国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