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初探.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13911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性教学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教学初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性教学初探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价值,实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对教材内容,习题呈现的形式进行优化和开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优化教材内容,在兴趣中引导探究 兴趣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努力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2、丰富多彩,充满着好奇。搬家是人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学生亲眼看见,也有亲身参加的,尤其是外地民工到崇明来打工,他们的子女对搬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班上外地民工子女不少。教学小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一课时,开课伊始,老师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完成小数点搬家的事。”学生一听奇怪了:生活中搬家的事我们了解,可小数点搬家是怎么回事呢?它为什么搬家?怎么搬?方向哪里?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出示如下算式让学生探究:0.2410 =2.40.24100 =240.241000=2403510=3.535100=0.35351000=0.035 在兴趣中引导学生进

3、行观察、比较、讨论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合作交流既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是检测探究实效生的一种方法。 交流开始:有一组学生使用图示法表示小数点移动法则,即 0.2410=2.4 3510=3.5 0.24100=24 35100=0.35 0.241000=240 351000=0.035 算式上方的箭头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分别表示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另一组学生他们用语言表述:见到“”、“”两个数学符号我们知道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乘数、除数的大小决定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再一组,我们动手剪了几个小圆点,用墨汁把它染黑当成小数点,动手搬了几下,对缺位补“0”

4、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优化后进行教学,学生有兴趣,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主动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二、激活学生思维,在转化中学会探究。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挖掘主体的潜力,探究学习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被动学习学习的场面,把课堂教学的核心放置于学生“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整数和小数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数学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一课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出示算式(1)252036=70,要求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0后,算式是怎样的?商有

5、没有变?学生运用商不变知识,成功地得到算式(2)25.20.36=70,变成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商应该不变。同样,要求学生把算式(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0,算式又是怎样?商变了没有?学生同样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算式(2)恢复了原来,商依然没有变,此时,我立即出示算式25.20.36,让学生探究,由于学生经历整数和小数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过程,探究很快获得成功,即把除数0.36和被除数25.2同时乘以100(商不变),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是整数除法运算. 民主探究的氛围,宽松教学的环境,学生愿意暴露探究中问题,有一组里其中两位学生,把除数0.36乘以100变成整数,被除数却没有乘

6、以100,结果商是0.7,这组学生相互帮助,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加以改正。我发现后除了赞扬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外,同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把这个问题看作学生探究中生长出来的新的教学资源,及时提供学生展开新一轮的探究,使学生感悟到问题需要探究,探究中发现问题,探究永无止境,同时使学生学会了探究。 三、设计开放问题,在实验中深化探究 开放习题的练习,是对学生传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挑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放他们思维空间,促进他们的创新。 五年级有一道数学习题是这样的:一个长50cm,宽40cm,高30cm的长方体容器中盛满了水,现将一块不规则石块浸没后再取出,则水面高度下降

7、了3cm,问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是多少?传统教学是通过实验方法演示给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减少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它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水的高度,尽管这样,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让学生亲历根据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上述问题放胆地开放设计,上课开始,我扬起手中不规则的石块,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计算它的体积?”说完,把全班学生带到实验室,六个人一组,实验桌上摆放着长50cm,宽40cm的长方体玻璃容器、尺、一瓶水和不规则石块一块。我以合作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发现有的小组,先把石块放进长方体玻璃容器里,倒水,记上水面的高度,取出石块,记录水面下降的高度;还有的小组在容器里先放水,记录水面高度,后投进石块,再记录水面升高的高度。实验中,学生热情高,人人参与,分工合作,有的倒水放石块,有的测量,有的观察记录。根据观察记录的情况,分析研究,形成共识:水面的升降是由石块引起,变化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它的体积等于容器底面积乘以水的高度。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成功离不开同学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学生获得的绝非是一个不规则石块体积的计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