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1389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 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 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 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 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以 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 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 率称为性别劳参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和别(性删劳鉀逻囂鷲L警以啊劳参率

2、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 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 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此外, 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因此它成为分析劳动力 供给变动的工具。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 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 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 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AS/S表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

3、率变动的百分 比,则有:AS ATT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 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 分为五大类。(1) 供给无弹性,即E=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s(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0o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s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0。(3) 单位供给弹性,即E =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s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 供给富有弹性,即E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s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 供给缺乏弹性

4、,即E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s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 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如果研究劳参率的长期变动,则可看到如下比较重要的变动趋势。 首先,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经济结构升级,特别 是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导致的对高学历劳动 者的需求,以及高学历者工资较高等原因,造成这个年龄组的劳参率 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虽然在总体上仍较男性劳参率低, 并且存在着对经济周期

5、循环的敏感反应性,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60 年代相比,女性劳参率水平有显著提高。形成这种变动趋势的主要原 因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此相应的工资率普遍提高;制 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度普遍推行,如弹性工作制、半日工作、 短工劳动等;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科学技术 进步对产业技术状况、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保障制 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最后,25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 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长期的 变动趋势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

6、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同时也是家计的主体。他们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人们观察到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参率亦发生波动。但 是这种波动的变化方向却有差异,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在有的经 济衰退时期总劳参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参率下降。 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与经济周 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短期工作和劳动力市场 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不管是处于就

7、业状态还是处于非就业状态,总是 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在就业者和失业者间流动, 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 动力。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主要 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的劳参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 的反应性。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经济衰退, 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维持家庭现有的收入水平, 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的劳参率与 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的劳参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 一级劳动

8、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 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 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的劳参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 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的劳参率下降。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 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 劳参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当附加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 即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时,劳参率与 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当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劳参率与 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 参率下降,

9、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二级劳动力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 度较大的群体。二、劳动力需求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工资率下愿 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 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 分,所以,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产品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劳 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 的理论。虽然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但是企业在劳动力的雇佣上 并不是简单地随产品需求变动而调整其劳动力需求的。如果增加雇佣 量能使总收入比总成本增加更多的话,那么

10、企业就会增加劳动力的雇 佣;反之,如果总成本比总收入增加得多,企业绝不会增加劳动力的 雇佣。因此,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 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 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 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 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我们用AD/D表示劳动力需求 d量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AZ) AJFEI= /J D W因为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 资弹性值

11、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根据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 自身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 需求无弹性,即E=0。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d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 的线,如图1-2中的A。图1-2中,横轴L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W 为工资率。K 12劳动力需求曲线(2) 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g这时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d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 零。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如图1-2 中的B。(3) 单位需求弹性,即E =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

12、率变动的百分d比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这时的劳动力需求曲 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线,如图1-2中的C。(4) 需求富有弹性,即E1。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d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如图1-2中的E。(5) 需求缺乏弹性,即E1。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d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如图1-2中的F。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 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 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1 -3所示。FT吗一仝%H-%! DQ厶厶LL图13劳动力需求扯的变动图1-3中,横轴L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W为工资率,

13、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s时,劳动力需求量为1,在劳动力需求曲0 0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s提高到s时,劳动力需求量由1下降到0 1 01在劳动力需求曲线D上由a点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s下1 0降到s时,劳动力需求量由1增加到1在劳动力需求曲线D上由a2 0 2点向右下移动到c点。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 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 劳动投入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就开始递减。这就是劳 动的边际生产

14、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所谓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 单位的劳动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因为在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 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 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之所以出现边际产量递减,是因 为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 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此时,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 到充分利用、潜力用尽,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过多的可 变要素,两者的结合比例已经完全恶化

15、。再增加可变的劳动要素,只 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以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 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设总产量为0劳动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AP=Q/LMP=Q/AL在图1一-4中,横轴为劳动投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 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AP和MP。从图14中可以看到 如下特点。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 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 相交后,APMP。阳14恵产址平均产扯,边际产就曲线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根据图1-4表示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 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对 产出的影响。在区域I,平均产量AP 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 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人至少要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 量最大。在区域II,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 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劳动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 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当劳动投入到达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 量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