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13858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涵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认识。(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马斯洛和密特曼(Maslow&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 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8适度

2、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 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正确认识周围环境;(5)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叶一舵教授认为,既然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从个体横向适应的角度看 ,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心理适应(自我适应)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从个体纵向适应的角度看 ,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生存适应标准和发展适应标准 ,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如图所示 :发展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生存适应从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众多表述中可以看出,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

4、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在临床医学上,或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存在一套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判断标准。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即使使用某种测量工具进行检测,也不可能像生理指标那么客观、准确。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各种判断标准都只是一种相对的标准。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计学标准。指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心理健康常模,与常模相近则为正常,随偏离常模愈远,异常愈严重。例如华东师大周步城教授修订的MHT量表用100道测试题评定被试者在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指标上的状态。每个分项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总量表的

5、临界值是64。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在某项指标上的得分超过8,说明他在该项指标上存在着问题。而如果总得分超过64,则表示他在所有的项目上都存在问题。2、社会学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一个能符合社会生活基本要求,行为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才能在社会中与大多数人交往,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 。3、医学标准。这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作出概括和归纳后,以是否存在致病因素或异常症状作为参考依据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判断标准。比如,在医学上有对各种身心疾病的生理症状的描述,这些症状有的可经由精神病医生凭借临床经验观察所得,

6、也有的靠医疗仪器检测得出。凡符合某一身心疾病的病症者,就会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4、心理学标准。这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我们知道,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具有该阶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共性,也正是这共性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把握人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规律性。持这种判断标准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问题,也即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明确并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1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指与学习

7、直接相关的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但包括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包括个体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之外又对智力活动起着推动作用的一切心理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如此,心理各要素组成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一个点上。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应当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2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然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肯定有

8、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一时的心理不适,不能证明一个人心理的不健康。事实上,人也只有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才能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其实,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健康和不健康在这两个状态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同样,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简单地把人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一些这个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阶段性与暂时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问题随着学生心

9、理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自然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衡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从测验角度看,智商在70以上属于智力正常。但就心理健康的要求而言,学生的智商应在90以上,至少应不低于80。当然,判断一个人智力是否正常,单凭量化的手段是不够的。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正确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持有客观的态度,才能适应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换言之,从经验角度看,学生只要

10、能正常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智力就是正常的。第二、保持良好的情绪。这里所谓的良好情绪,指的是一种适度的、平衡的情绪。即表现出与客观情境和年龄相符合的情绪;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能够采取积极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自我控制情绪,保持稳定、平衡、快乐的主流情绪。第三、人际关系和谐。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表现出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具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一个人保持与他人和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改善同他人的关系,建设稳定向上的人际氛围的愿望。 第四、意志标准。表现在行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和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一经形成,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一个意志健全的人,肯定会自觉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五、行为反应协调。表现为对不同刺激的适度反应,不会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漠。还表现为所作出的反应符合年龄特征。人在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都会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的认识、言谈举止表现为符合年龄心理特征,是其适应现实的重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