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习惯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13732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教育习惯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反思教育习惯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反思教育习惯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反思教育习惯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思教育习惯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教育习惯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白银市第十中学 徐蔼丽对于任何教师来说,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培养出了高材生,而是培养出了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阅读反思教育习惯,并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情况,主要的感想有以下两点:第一、走出“恨铁不成钢”的误区。如果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走进一种“爱”的误区。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尤其是在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当我们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地进行一阵暴风骤雨的批评之后,他们会垂头丧气而去,

2、教师则面红耳赤,怒气未消。既而,打电话告之家长,表达对之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但这难道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铁”没有“钢”好,所以把“铁”变成“钢”成了千万个家长和教师的心愿。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陷入“恨铁不成钢”这个误区。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千差万别,要求他们都拨尖,成为“钢”,这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徒劳无功地去苛求呢?若此,到头来只能是气坏了自己,伤了学生的自尊。诚然,“铁”和“钢”不一样。作为“铁”,它平常,不突出,不伟大,只是原材料;而作为“钢”,这是材。但是,什么是“钢”?人的长处在一定场合里被发现、发展、发挥了,这个人就是“钢”。

3、可是有很多例子证明了当初老师眼中的所谓的“钢”的学生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他们当初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可是他们却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没有!这难道是我们一味追求的“钢”的结果吗?教育是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把“钢”作为唯一的目标。老师,不只在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人。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因此,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不能只恨铁不成钢。学习的革命的作者,美国珍尼沃斯有个观点:“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彼得基贝得勒教授也有一段精彩的话:“这些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做一名教师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看到

4、我亲手塑造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如此接近地亲眼目睹生命开始的呼吸的瞬间令人激动的了。” “问题学生”是最有毅力的学生,因为他即使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得老老实实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每天上完七、八节课,不能讲话,不能乱动,不能打瞌睡,不能干别的事情。我说“问题学生”也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学生,因为他经过了无休止的考试,屡考屡败,但他还能够屡败屡考;他经常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早就筑起了抗挫折的“长城”,再遇失败,也要勇敢的面对人生。看来,我们要改变了,而且要先从自己改变,用尊重、信任、激励、关心,用真正的爱去唤醒他们。想把“铁”变成“钢”,只要火候到了,水到渠成。“铁”不能成

5、为“钢”,顺其自然,又有何妨?“恨铁不成钢”是教师和家长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我们面对着有不同秉性和特点的学生,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他们都会长大,都会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爱每一个学生。第二、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这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年前的一天,班里一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一天早晨,下着大雨,上课响后20分钟,这名学生还没有到校,我打通了他家的电话,他母亲说他没有去学校的原因是家中没有雨衣,他却说自己有点头疼。我于是告诉他打电话的目的只是关心他的安全,并安慰他好好休息。这是一名性格内向、孤僻的男生,既不与老师交流,也不和同学来往。因他曾经两次未按时返校住宿,我推心置

6、腹的与他交谈过,要他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可是他一直沉默。班会课上,我就请假问题,我把内心的感受问题表达出来,我对他们说:同学们有事有病,不能到校,最好能让老师知道,因为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惦记着你、想着你、为你担心。没想到我这一句话对他触动特深。他在长达5页的信中写到:你的话就像一股暖流浸入我孤寂的内心。他开始向我敞开了心扉,倾诉他的心里话,从此他摆脱了心灵沉重的负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这个例子让我感慨万分。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教育效果超出想象。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们脱掉了自我保护的盔甲,与老师讲真心话,有的学生即使到了其他班,甚至上了大学仍然愿意和我讲心里话;老师的话更具有权威性了,学生接纳了老师,老师的话则更具有说服力,有的事情过去讲几遍都不起作用,现在说一遍说可以了。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师生变成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要讲公开课,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生病了,就连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都要悄悄问老师“你好些了吗”?有的学生还给老师送来药品。事实表明,情通才能理达。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教育需要富有人情味的语言。 2006-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