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1324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量测实施细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 TJ2 标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标段隧道工程地质、地形复杂,存在岩溶、煤层 瓦斯、危岩落石、顺层、断层破碎带、顺层偏压等不良地质,特 殊岩土有软土及松软土等。存在坍塌冒顶、突泥突水、软岩变形 等风险,为统一和规范本标段隧道监控量测工作,使监控量测的 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确保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及时提供 围岩的变化情况,有效指导施工生产、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根 据铁道部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的规定, 参照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结合沪昆铁 路客运专线云南公司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细则和隧道工程

2、 的地质特点,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监控量测必须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和生产工序之中,施工中严格认真实施。第三条监控量测工作纳入分部施工考核。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根据本标段隧道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的特点,为确保施工安全、预报险情、修正和确定初期支护参数提供混凝土衬砌支护时机,为完善隧道工程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可靠的足够的数据。项目部专门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隧道监控量测领导管理小组,组织机构见图 1,成员分工见表1。序号职务姓名负责内容1组长薛琪对监控量测工作全面负责2副组长王军刚全面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的实施秦青山全面负责监控量测方案的制订、 审核及量测工作的监督、检查

3、吴信军3组员各分部总工、技术科长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4组员各分部测量班班长负责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第五条 为保证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动态的信息准确、及时,在各分部隧道施工现场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组 长:王军刚副组长:分部总工组 员:技术科长、测量班班长第六条 项目部隧道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隧道施 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工作监督指导。根据揭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方案。 配合监控量测评估单位对现场监控量测的检查和复核工作。 第七条 现场监控量测小组 , 负责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 测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以及上报工作。第八条 元器件及设备配置见表 2表 2:元器件及设备配置表编号名称测试

4、精度主要特点1莱卡TS300.5mm方便、精确2DiniO30.3mm方便、精确3反射贴片施工干扰小第九条 为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真实有效、反馈及时,有效的 指导施工,规避施工风险,施工过程中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作为 评估单位,负责对监控量测结果进行评估,并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复 核工作小组,对现场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复核;并 编制月度监控量测复核工作计划,报建设单位核备,按计划开展 监控量测检查、复核工作。及时向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反馈监 控量测复核成果。第十条 评估单位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作出定量评价,验证 理论计算结果。用量测的信息,反馈力学参数、模型,进一步优 化设计,并及时将监控量测复

5、核成果,向建设、施工、监理、设 计单位反馈安全评估复核成果。第十一条 评估单位根据量测数据评价施工引起的结构变形、地表沉降是否超出允许范围,提前预判并提出对应措施,第三章 监控量测管理及工作程序第十二条 监控量测管理1、量测人员职责 负责量测计划安排 负责量测资料整理 及时逐级汇报隧道洞内围岩稳定状态,并定期提出围岩稳 定性和支护可靠性的书面报告,并编制监控量测周(月)报表及 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 当量测结果出现危险信息或异常时,应立即上报,并积极 协助施工人员进行紧急处理。2、在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前,架子队技术负责人提前通知监 理人员到现场实施监理,监控量测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在施工日 志上。

6、3、现场量测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频率完成数据采集 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对工程的安全性提出评价 意见,评价根据位移管理等级分级进行,上报程序如下: 当监控量位移管理达到III级时,由现场监控量测副组长将 量测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通报现场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正 常施工。 当监控量位移管理达到II级时,由现场监控量测副组长将 量测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通报现场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 同时于 1 小时内上报分部经理和总工程师,分部总工程师对量测 资料和分析结果核实后做出相应的初步对策并将量测资料、分析 结果和初步对策 1 小时内报项目部总工程师、专业监控量测评估 单位、现场指挥部。

7、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研究具体意见,指挥部 8 小时内组织参建各方对设计施工措施进行综合评价。 当监控量位移管理达到I级管理值以及拱顶下沉、水平收 敛达 5mm/d 或位移累计达 100mm 时,由现场监控量测副组长及 时通知现场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暂停施工,并将监控量测 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于 1 小时内上报分部经理、总工程师,分部 经理 1 小时内组织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并报项目部生产副经理、总 工程师、现场指挥部、公司工程部。项目生产副经理经理组织研 究提出具体意见,指挥部指挥长、公司工程部部长 8 小时内到施 工现场盯控,并组织参建各方研究相应工程措施,必要时由公司 组织专家组研究工程措施。

8、 分部总工程师每天必须对监控量测数据和成果分析进行 确认,并于每日 18:00 前将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上报项目部工程 部和项目总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应每天对分析意见进行确认, 对超过II级管理值的由项目生产副经理同时履行该检查确认程 序,相关资料签认后建账管理备查。分部项目经理对每个量测断面抽检不应少于 2次,发现异常 情况 2小时内报项目部工程部和总工程师,由项目部总工程组织 分析。每月25日前形成检查报告报项目部总工程师同时报项目部 工程部核备。监控量测评估单位对高风险及以上段落每个量测断面抽检 不少于2次,其他段落每个量测断面抽检不少于 1次。若发现异 常情况,应 4 小时内通知现场指挥

9、部,由指挥部主管工程师组织 分析,遇重大、紧急情况同时报公司。每月形成检查符合工作报 告,于每月25日前报现场指挥部,同时报公司工程部核备。4、量测过程要求 按各量测项目测的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一测点 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其算术平均值。若读数相差太 大,应检查仪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 每次测试时都要作好记录,并记录环境、温度、掘进里程 以及施工情况等,并保持原记录的准确性。 在现场进行粗略的计算,若发现围岩与支护变形较大时, 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 测试完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保管工作。5、量测资料的整理 对现场量测资料应认真检查,审核和计算,每次量测结束后, 应在

10、两小时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及时将量测资料填入有关图 表,以便了解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便于对各量测围岩的稳定性 隧道结构沉降变形进行判断。第十三条 监测量测项目根据本标段隧道的特点,必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浅埋隧道必测,H02b 时);选测项目包括:(1)钢架应力;(2)喷射混凝土内力;(3) 锚杆轴力; ( 4 )围岩压力; ( 5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应力;(6)二衬内力;(7)隧底隆起;(8)爆破振动;(9)围岩内部位移;( 10)纵向位移;( 11)空隙水压力;( 12)水量。第十四条 洞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

11、坡稳定及地表水渗透情况。洞内观察包括围岩和支护状态观察:开挖面地质描述包括围 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 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 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架是否压屈进行观察分析。以上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记录,并予以评估,作为支护参数 选择的参考与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第十五条 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断面测点布设要求见表 3: 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断面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V不大于512条基线13点W不大于101条基线1点III30 501条基线1点量测要求: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

12、每个分部施工中应根据特 点选择必测项目。第十六条 地表沉降量测布点洞口段开挖前,在洞顶浅埋地段纵向沿隧道走向埋设混凝 土桩及水平基准点,其断面布置与洞内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 断面布置一致,每个地表下沉量测断面上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横向布点埋设砼桩见图2 ,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见表4。横断 面点应充分结合实地地形。隧道开挖时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地 表下沉位移时间的关系曲线,绘制地表下沉位移值距开挖面 距离的关系曲线。图 2 地表沉降量测布点表 4: 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02.5B20 50BVH 2B0_10 20H 52次/d151次/d0.5 11次/23d0.2 0.51 次/3d0.21 次/7d第二十一条 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绘制时态曲线;选择回 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对支护及围岩状 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论,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