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131600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课例研究——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亲身体验过程 发展自主学习“摩擦”课例的实践与感悟复旦初级中学 朱乐怡 长宁区教育学院 赵伟新研究(探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三方面的要求:一、以探究为主线;二、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基础;三、以问题讨论、专题研究、项目设计为载体。为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互补,适时适度实施研究(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为此,我们在复旦初级中学的初二物理教学中,选择一个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物理问题,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能力和团

2、队合作精神。并力图通过“行动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促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一、选题选定“摩擦”为探究专题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摩擦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都知道这种现象,却不甚了解,选“摩擦”为专题,为学生提供一次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的机会,希望能通过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亲切感。其二、研究(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也是帮助学生更好投入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在初中阶段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对给定的探究课题和探究步骤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能设计和实践探究的方案;能初步运用简单

3、的实验手段和科学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形成证据;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分类、比较的初级处理,并与探究的目标相对照,得出简单的结论。因此我们以探究模式设计教学,希望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究)能力。其三、复旦初级中学正以“对话教学”的行动研究作为推进“二期课改”的实践策略。“对话教学”的行动研究重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简单的授受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学生作为有独立的主体和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本次专题探究中我们力求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思想。二、设计我们设计的教学目

4、标是多维的,其中认知领域包括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三种现象;重点放在研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性质的关系;此外知道摩擦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技能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供机会让他们自主实验寻找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自己设计实验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情意领域方面意图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很好地落实上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力求做到:课堂教学不再是由教师全权讲述,配以实验来验证教学结论的过程,而是提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主

5、的实验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教学的开展以实验为主线,围绕实验循序渐进。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识物体的平衡条件引入新课题,当然这个引入并不新颖,只是较为平常的一种知识的过渡,但设计问题时尽量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然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和教师一同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这些熟悉的现象进入对滑动摩擦的具体学习中。在教师讲解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以后,由课堂小实验启发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活动当中巡视各组实验,进行必要和相应的指导,整个探究过程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当学生自主实验完成后,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作出总结,

6、并请学生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论,达到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结束新课,并提出思考题将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外。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把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探究性学习、对话式教学上,在平等的、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培养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变。由于复旦初级中学初二学生是首次自己尝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考虑到他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能自我设计实验的程度,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搭设了“脚手架”,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为例,演示实验过程,并帮助学生学会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

7、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和最后的实验结论等各项内容。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的实验中几点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如整个实验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弹簧秤使用以前要进行调零;用弹簧秤拉木块做运动时要保持弹簧秤沿水平方向,并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弹簧秤的读数才等于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每个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实验学生都必须明确所控制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目的明确的进行探究。三、实施在以摩擦为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

8、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根据第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我们首先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修改。起初,执教教师计划在完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以后,还要讲解摩擦在实际生活的利弊,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摩擦。可第一轮教学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由于开展了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所化的时间要比由教师直接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所化的时间来得多,要完成最初设想的教学内容,时间明显不够;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设计的重点教学内容阐述得不够充分,整堂课的认知、技能和情感领域的目标都没能落实到位。所以在后两轮的教学中把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删除,从而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

9、素”的问题。在学生完成实验并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后,提出一个思考题进行承上启下的教学。这样学生便拥有了充足的时间自主实验、自我学习。在对第一轮课堂教学的反思中,我们对板书的设计也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比如,在讲授滑动摩擦力概念的时候,第一轮课堂教学时仅从定义上介绍滑动摩擦力,忽略了力的三要素,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在后两轮课堂教学中是这样解决的:在给出滑动摩擦力定义的同时,提醒学生们注意滑动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告知学生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并通过分析黑板擦在黑板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加深学生对这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板书“影响滑动摩擦力

10、大小的因素时,也是几经修改的。第一轮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对这部分内容执教老师仅仅做的是口头表述,黑板上以省略符号表示,这是很不规范的,也给学生做了不好的示范;第二轮课堂教学中我们对这部分的设计及时做了修改,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板书,可由于执教老师的随意性,书写时语言表述不如书本上讲述准确到位;第三轮课堂教学中我们又进行了改进,做到准确、科学、规范的叙述。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的安排上我们也作了比较大的修改。在前两轮课上执教老师只安排小组中的一位同学上台汇报,这样做既没能够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也让这位同学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他一个人在台上又要讲又要做,说话和操作时都很紧张,所以效果不是

11、很好。在第三轮课堂教学时改请同一小组中的同学一同上台汇报,他们分工合作,一个介绍实验过程,一个演示操作过程,配合得很默契,汇报也很到位,达到了交流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全部三轮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和记录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性质的关系。在我们的这次“行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最后阶段出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应该说在通过前两轮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后,第三轮课应该可以使执教老师和参与整个课例实施过程的老师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而第三轮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第三个班的学生平时上课就很安静,而执教教师又是他们的班主

12、任,所以上课的那天执教老师害怕他们过于安静,因此就显得特别紧张。在为引入新课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就出现了失误。执教教师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指向不明的设问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愣了半天也没有人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刹时变得很紧张,学生和执教老师都有些不知所措。如果换作问:“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做什么运动。”就很好回答,学生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有这样一个不顺利的开场,导致执教老师后来提出来的许多问题都模棱两可,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拘谨,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四、体会反思整个探究过程的教学,我们开展了对课堂片段的研究。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

13、行相互交流、反思,一同完成研究报告。这样使学生体验规律的得出过程,感悟伴随这些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着重从“能力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加以提升,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下不可能得到的结果。这是比较优秀的一面,也是我们感触很深的一点。同样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也很感兴趣,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挖掘者,是探险的领路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比以往高出许多。有些学生本来很内向,但在这次的探究学习中他们品尝到了自我成功的喜悦,人变得大胆了许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学习的效果自然比以前更好。因此,教师要学习

14、和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在今后的教学操作层面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运用研究(探究)性学习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当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应该树立新观念,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新世纪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最本源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复旦初级中学所提倡的“对话教学”,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教

15、学。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学生变为主体;教师只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问题上,从始至终都在进行自主的探索。教师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考,猜想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接着提出既然滑动摩擦力与几个因素有关,那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当然这是师生之间最简单的对话。然后分小组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一组几个学生一起讨论一起研究,加强了生生之间的对话,同时也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而此时教师并不是对实验不闻不问,他要来往于各个小组之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又一次在平等关系上进行师生间的对话,

16、互相促进。最后进行实验结论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不是躲在教师后面,而是站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交流心得,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当然在此次的“行动教育”研究中,“对话式”教学体现还不够充分。所谓对话,就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话不是单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按照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对话关键是教师提供有一定目的的问题、情景、资料、信息环境等,提供的情景应有利于学生争议、交流。生生之间的对话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相互交流和争论,促使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当然更重要的是交流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确定过程,暴露展现出各个成员的思维过程,小组内的争议和意见综合等。既体现小组的合作性,又反映个人的能动性,同时利于小组间取长补短。似乎在这次的探究过程中这些方面都体现得不很明显,大多数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有很肯定的答案,缺乏挑战,不利于学生争论与交流。教师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