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12988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认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中小学数学学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不少学生对初中的数学学习不适应,而我们老师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是造成初一级学生数学学习严重分化的主要原因。中小学数学学习如何衔接,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市乃至全国都还缺乏成功的经验。如何把学生平稳地带入初中,走入中学的学习轨道,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 本课题立足于教材、教法、生理与心理特征、学法、思维、能力、评价等方面衔接的研究,与分学段的单学科教学研究迥异,本课题致力于小学毕业生尽快适应初一数学学习的研究,力争解

2、决中小学数学学习严重分化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改变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脱节的现象,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数学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节约时间,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课题从校情和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涉及学生数学认知情感、数学学习动机、对教材的认识和对数学学习方面的看法、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状态等方面,获取一手资料与信息,分析本校初一新生和初一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引起

3、初一新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因素分析、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根据本校初一新生与初一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总结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成果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和升华,提出改进本校或本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本课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不注重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是造成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对初一学生及初一任课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造成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的因素有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生理与心理状态、

4、思维能力、教学管理、家长辅导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衔接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初一数学教学应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类比原则;启迪思维原则;主动学习原则;反馈调控原则:针对性原则。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衔接、学习内容衔接、学习能力衔接、学习方法衔接、教师教法衔接、学习习惯衔接、教学评价衔接。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入学初一的准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及教育管理,加强学法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教学对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育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数学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合适再创造教学的重新组织,而且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科学的把握。因此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基本理论,并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

5、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教学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不同的阶段之间都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到了初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如何处理好后两个阶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

6、到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始终是围绕中学数学教学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学生一生发展的走向。据全国少年研究组近来对20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刚入初中时感到陌生的占67%以上,其中14.3%的学生不能较快地安下心来进行正常学习,情绪波动较大。通过对本校初一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有学生就谈到:“在小学时老师讲得详细。”“小学讲得慢,几天讲一种类型题。”老师把每道题都讲得非常仔细,有些学生会产生一些依赖思想。”调查中,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写道:“我喜欢中学数学,老师讲得快,每天都能学到好多新知识”。相当一部分

7、学生却感到“小学好懂,中学有些吃力,希望老师讲慢点”;“每节课内容多,有时老师讲得太快,听不懂”,“希望中学老师把重点放在细微的分析上,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从教师反映来看,初一学生存在的问题有:1、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及时进入中学学习状态。 2、习惯死记硬背,理解分析能力差。 3、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4、知识面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教学的脱节、陈旧的观念和教法已成为影响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桎梏,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教法衔接的研究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二、问题原因分析通过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

8、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差异:1、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差异。2、 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有些知识,小学阶段只要求浅层次地感知即可,而中学阶段则要求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教师要比小学更强调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注重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不少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也是难以一下子适应的。4、 年龄性格特征差异。小学生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期已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变化:有自豪感,觉得自己长大了,常常仿照大人的方式行事,并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好奇心强,但处理问题片面轻率,对学习困难估计不足

9、,稚气十足,小学生虽然有一定思维能力,但尚不成熟,而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变化阶段。小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容易满足,而中学生则不然5、 学习环境的差异。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五六年,早已熟悉了小学的环境学校的老师,来到中学这一切都是陌生地方,不仅环境变了,学校对学生学习习惯要求,也不同,而且老师是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未成年人语言,改变成速度、频率都快速的成年人语言。所有这种改变,都会造成初一新生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本学期,我校初中数学教师听了我校初一年级教师的公开课后,教师一起,评点、交流,共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差异。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大家认识到:中小学数学教学是不可分

10、割的两个部分,如何使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自然地延伸、过渡,是防止两级分化,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循序渐进,贯彻课标精神,抓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二)、培养学生自觉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迅速适应中学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重视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好衔接。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1. 关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

11、核心标准,把教学有效性的实质看作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他们看来,教学有效性最终应表现在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上,表现在它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 2. 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和进步。许多研究者都把学生学习上有无进步和收获看作是教学星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3. 关注可测性或量化、不少研究者主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检测教学的有效性。如将教学行为 ( 自变量 ) 的研究同教学效果 ( 因变量 ) 联系起来,采用系统

12、化的观察方法,全面、客观地记录、测量课堂教学行为。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标准化测评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确定教学行为(过程 ) 和学习成绩 ( 结果 ) 之间的关联,进而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等等。 、有效教学的整合性特征 (一)教学目标是多维的,侧重于教学的发展性功能 当今时代,人类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人们认识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应由对立走向和谐,仅仅具备强大的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的人是单向度的人,不能称之为主体性充分发展的人,只有那些身体与心理、认知和情感、理智和道德、理性与非理性等和谐发展的人才是主体性充分发展的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教学在其目标设计上也不再是单向度的

13、,呈现出多维、综合的特征,关注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品德以及个性等多个方面发展。具体来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传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但在三个领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学生为本,追求学习与生活的统一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其基本思路。 (二)教学准备全面充分 1. 资源准备 课程资源包括要素资源和实施条件。要素资源就是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要素的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施条件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资源。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知识资源是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任何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都必须把知识准备

14、作为首要内容。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准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量的方面主要要求教师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积极吸纳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师选择知识的旨趣就成为影响课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保证所选择的知识具有较高品质呢?一是分析所选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体经验之间的关联程度,即生活化指标;二是研究所选知识是否脉络清晰、组织条理,即结构化指标;三是思考所选知识的学习是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或身体上的适当操作运动,即适切性指标;四是判断该知识是否具有生成性,能否作为学生吸收其它知识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性指标。 2. 策略准备 教学策略有多种类型,

15、如何在众多的策略中选择并安排适合本次教学的策略是一门学问,同样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讲述和板书,教学效果却差异巨大就是由于教师在肢体动作的安排,语音、语速和语调的控制,多媒体使用时间和频率等方面的策略安排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然而,即使是同样的策略,不同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如何将具有普适性的策略转变成为在具体情境下有效的策略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的处理,能开发适合教师个人特点和具体教学情境的个性化教学策略。3. 心理准备 教师的心理准备包括了解学生和教师心理的自我调适两个方面。了解学生是教师心理准备的最

16、重要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知识准备程度、认知加工方式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前教育经验等方面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通过影响教师教学准备的针对性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心理的自我调适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所选教学策略和自身教学风格所进行的师心童化过程,即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的思考所选择的课程资源、教学策略等的适切性,以求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获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 (三)教学活动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 新课程理念从认识论的角度消融了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视教学活动为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活动中,信息的流向是多向的,每一位在场者的所发出的声音都得到了关注,每一位在场者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对全体人员具有发展意义的问题,交流和共享成为最重要的解决问题手段。这样,教学活动过程不只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在精神交流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