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12984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复习笔记.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复习笔记教育理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3)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以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

2、活动中,在生理、心理以及性格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学习者。教育媒介:建构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用、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或教育手段等。教育的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所长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大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

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二)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1)古代中国: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也记载了党史教育的内容和宗旨。(2)古代印度: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四)近代社会教育。(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4、(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教育学研究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加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问答法、助产

5、术(产婆术)。(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事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洛克:漫画教育(白板说)(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是

6、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著作。(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教学理论、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式教学理论。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产生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小学教育:通常是指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1878年,张焕伦所创办的上海正

7、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在国外,最早的小学产生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义务教育: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这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即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个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们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

8、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终身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1)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蒙自市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性恶论英国哲学家洛克:

9、“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三)个体活动中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

10、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缺乏系统性。(2)注意。注意力容易分散,徐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3)记忆。小学生记忆的方式主要是形象记忆。(4)思维。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5)情感。道德观比较模糊。(6)自我意识。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岁年龄而增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指依

11、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任务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教师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2)因材施教,重视学法指导。(3)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4)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育目的与制度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

12、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及安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发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卢梭)(二)社会本位论及其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

13、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2)要求学生在德、知、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情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2)养成讲文明、

14、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与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

15、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旧中国的学制沿袭(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施新学制的开端)承袭了日本的学制。(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4)1922年的“壬戌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