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121667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1什么是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说?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何重要意义?曹丕在典论论文里,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的关系出发,认为作家个性 对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 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 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 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 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 “虽在父

2、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 说明了作家创作的独特个性和不同作家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气”的概念,提出了“养气”说,但孟子的“气”是指作家的 高尚的道德品格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 论中,并加以发展,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形成了传统,这当是受到 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2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观点与前代文论有何区别?所谓“文学”,在先秦指文章博学,汉代时常指文献经典,在曹丕以前,文、史、哲一体, 统统被称为文章,作为以诗赋为主要体裁的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即使是诗经, 我们现在

3、认为是文学作品,但在古代,很长时间,不被看作是文学,而是“经”。曹丕在其典 论论文中提出文体的“四科八体”论,并且指出“四科”各有其文体特点,提出了“诗赋欲丽” 的观点。所谓“诗赋欲丽”,就是说指出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 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 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 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的观点表明,文学自觉 的时代已经到来。3谈谈对于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解,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

4、他的著名的论文文赋里提出来的。他在讲到各种文体的及 其艺术风格特征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 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缘情”并非是艳情、闲情。 “绮靡”,是以织物的细致而精 美来比喻文章,亦即要求文章写得文辞绮丽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比先秦的“情志”说和汉代毛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仪” 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感的成分。陆机只讲诗歌的“缘情”而不讲“言志”,更强调其审 美特性,客观上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加符合诗歌艺术的特点。加之,他又要 求“赋体物而浏亮”,即要求赋对事物有形象的描写。从他强

5、调诗的“缘情”和赋的“体物”看, 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说明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 的了解已经在前人基础上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又一种解说)“诗缘情而绮靡”说,强调了诗歌的感情作用和文辞的优美,更加突出了 诗歌的文学艺术的特性,使后世诗人更自觉地探索和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对后世诗歌追求情 感的抒发和文辞优美有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后人对陆机的理论未能全面正确的理解,因而 片面追求“缘情”和“绮靡”,使少数诗人的创作走上了滥情和靡丽之路,虽然这不能由陆机负 责,但客观上说,也是陆机理论的消极影响。缘情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齐梁时文艺

6、理论家刘勰所提出。刘勰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盛行于世,隋李谔说:“江左梁齐, 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 惟是风云之状。”(隋书李谔传)刘勰对此颇为不满,他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说:“自 近代辞人,率好诡巧。 ”他为矫正当时“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不良风气,提倡抒 情文学,主张文学作品应是作家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作家有感于现实生活而发自内心的倾吐。 这一观点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 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苛驰夸饰

7、,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 文者淫丽而烦滥。 ”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批判了“诸子之徒”“为文而造情”,沽名钓誉的错误行 为,一方面提出了“为情而造文”的文学观点。 “为情而造文”是情采篇的主旨。即文学作 品要缘情而发。4. 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状况下而获得 的一种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 的描述。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他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

8、风云之色:其思理之 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 ”这就是说,当创作灵感来到时, “神与物游”, “万涂竞萌”, 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并伴随着声音与形象的感受。这显然是 指灵感获得之后想象活动的情状。那么,怎样获得“神与物游”的灵感呢?首先,刘勰认为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 ”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扰,顺利进行(按,关于“虚静”,庄 子有更形象和详细的论述)。其次,刘勰认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神与物游”还要受到“志

9、气”和“辞令”两方面的制约 和影响。他说: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机枢。 ”就是说,要做 到“神与物游”,作者的思想感情掌管着方向,还要落实到语言辞令的表达上。否则,神思不能 畅通, “神”与“物”不能融汇无间。再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离开“物”,即“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特点。 “神 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它有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之间。灵 感活动中的想象既有眼见物象也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正是艺术构思灵感活动的最重 要的特点。同时,刘勰认为

10、,神思活动中,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为 语言时,往往“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 征实而难巧”。“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磨炼,即“秉心养 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所以,学问和修养也是获得灵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 件。5. 结合文心雕龙体性篇,谈谈刘勰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风貌与作者个性以及学养之间 的关系的?刘勰在体性篇里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和作家才性学养 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里,“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 颂、檄、移、铭、诔等不同

11、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一篇作品都有特定的体裁 和风格,因此也就有自己的“体”。“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优 劣的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体”与作家的“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刘勰提出作家个性形成 有四个方面因素:才、气、学、习。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 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气、学、习的特点的。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 个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统一。至于作家个性的形成, 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的“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 “学”和“习”是

12、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习染。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因素的差别, 但又受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提高,并逐渐定型。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 刘勰能够兼顾而不偏废,并从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比先天的才和气更重要的地位,这 就摆脱了天才论和先验论的泥坑,比曹丕的过分强调先天禀性的不可移异是大大前进了一刘勰的“体性”观,正确解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化和风格多样化的原因,并且也解释 了每一位作家的作品有相对统一的风格的原因。6. 试阐述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表达的审美理想。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一般认 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

13、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 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 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 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 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刘勰在文章中提出的“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要求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贵的一面,这就是追求实现先 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 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

14、风亮节、铮铮铁骨。“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和抗争 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中国古代文论特别讲究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刘勰提出的“风清骨峻”不只是一种艺术美, 更主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它和中国古代文人推崇高尚的精神情操、 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风骨”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 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更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 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风骨”说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 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孔子说:“文质彬彬”,文心雕龙说:“文附质”、“质待文”。什么是“文质”和“文质

15、” 说?文质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也有人认为, “质”指质朴的文风)要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齐梁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 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 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质”即指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即指文采。刘勰在这里 以客观事物的形象来阐述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说明文采是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而作者 的思想感情又有待于通过精美得体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上 相互依赖,相互

16、配合的,而艺术形式又是为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这就是“文质说”的基本 内涵。8试评析钟嵘诗品中所提倡的“自然英旨”说。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 “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 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 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 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所谓“直寻”,就是不假 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 “直寻”与“自然英旨”在 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钟嵘也反对过分的强调声律,他认为古代的诗歌不是不 讲声韵,而是重在自然,他说: “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石,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