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对待粉色瑕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114091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笑对待粉色瑕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笑对待粉色瑕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微笑对待粉色“瑕疵” 义乌市实验幼儿园 王忍英 摘要:罗曼罗兰在母与子中把人生喻为一股洪流,有着多旋律的协奏,又把人的性灵喻为多色画,把阴暗的德行喻为黑色瑕疵。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他们的成长恰是多旋律的合奏,又是多色彩的画面,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总会找到不良德行的影子。不必大惊小怪,无须惊慌悲伤,我把它们称为粉色“瑕疵”,需要老师科学的教育去引导去纠正。对于06岁的儿童,品格与能力的塑造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为品格是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础,能力是其一生成功的必要因素。学前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及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的良好性格及良好行为的塑造以及对不良性格和不良行为的

2、矫正应该从小做起。如何对幼儿此类不良的道德行为进行矫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幼儿生长特点,结合工作经验,从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力、道德感的培养、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以及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自己的 别人的 不良德行 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园幼儿有损人行为的表现,如:“偷”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不及时归还、不愿意分享、不会合作、自私等。独生子女时代的成长环境和伦理背景使得孩子的德性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如何对幼儿不良的道德行为进行矫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皮亚杰说:“幼儿的第一个道德感是服从”。他把这时候的幼儿道德认

3、识称为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幼儿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3岁前幼儿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集体生活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小班幼儿的道德感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比较明显的掌握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则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对“幼儿损人行为情绪”的研究表明:此时的幼儿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并不对损人行为产生不快情绪。陈鹤琴说:幼儿的德行教育重在培养能动意识即自主形成的价值判断。对幼儿的教育既要重视外在灌输,又要强调内在引导。在此,根据幼儿生长特点,结合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幼儿获得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

4、能力到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幼儿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玩具,而有些孩子则不能控制自己,会有一些违规行为。56岁的幼儿已经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我们要及时抓住孩子“发展敏感期”给予恰当的教育,帮助幼儿获得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力。(一)第一次犯规: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皮亚杰说“重视在孩子心中种下的第一棵苗”。那或许是一个理念,或许是一个教育的事件。每个孩子都会有犯规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抓住孩子的第一次犯规,加强教育,在他心中植入德行的理念。例如:家长们总喜欢带着儿女逛超市,有一次孩子看上一种糖果,但怀抱秘密的

5、孩子并不向父母提出,自发德行意念支配他要“自己获得”。出门以前,妈妈觉得孩子有点怪异,给孩子整理衣服,发现孩子的兜里有那种糖果。妈妈看着孩子轻轻地问:“这糖果怎么跑到你的口袋里来了?”孩子发慌了,不说话。妈妈又说:“肯定是糖果看你这么喜欢它,就跑进来了,妈妈知道宝宝是个好孩子,可是别人不知道呀,等一下出去他们会发现糖果不见了,还以为是你自己拿的,我们没付钱或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不高兴的,你说怎么办?”孩子很害怕,求助的看着妈妈。妈妈又说:“这样吧,你悄悄地把它放回去,妈妈不告诉别人,好吗?”孩子高兴的点点头,把糖果放了回去。思维决定行为,发生这样的事并不是孩子的品德不好,而是

6、孩子还没有分辨力,不知道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有好玩的,好吃的,都能够引起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欲望。 (二)形成个体意识:道德教育的基础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德行瑕疵是不显露的,有如散布在宇宙中的尘埃,教师不必看到具体的个例,但要科学地归纳可能存在的几种倾向,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教育引导,把德行教育融合在保教之中。1.以主题教学为背景,以我的资料收集为契机,灌输德行意识。如在主题花花草草中,教师发动孩子们带上自己喜欢的花草放在班级门口的自然角中,在花盆上写上孩子的名字,并且告诉大家哪盆花是哪个小朋友带的,谢谢他为班级带来了绿色,并请他保管好自己的花草,及时浇水,做好花草的生长记

7、录并在学期结束后请他带回去继续保管。引导孩子欣赏他人的花草,告诫不得破坏他人的成功,学会悦纳他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物品自己要保管好,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并且尊重别人的劳动,不会破坏别人的果实满足自私的意念。2.以主题教学为背景,以故事、活动等形式为渠道,让孩子通过实践“内化”良好的德性。如主题我的生日我做主中,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制定计划,然后一步步的帮助孩子筹备自己的生日,邀请孩子的朋友和亲人,过上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晚会,这样,能从中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又能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和朋友分享的关系。又如故事熊猫的客人中小猫来到熊猫家做客,很有礼貌,他吃了熊猫请他吃的小鱼,虽然他

8、还是很想吃,但他没有随便去拿,熊猫又请他吃了一条,临走还送了他一条。小狗去熊猫家做客,不但大嚷大叫,还翻箱倒柜找吃的,熊猫很生气,下次再也不敢邀请小狗。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通过动物拟人化,让孩子产生共鸣,从中体会尊重、友善等意识。 (三)团体活动:培养德性的良好方式 培养分享和宽容意识是形成团队合作的基础,消除现代幼儿常有的离群、孤僻等不良倾向的手段。什么是分享?如何把握分享的度? 1. 班级分享日:图书、玩具、食品分享,大多数幼儿园都在开展这个活动,但很多家长认为分享是要大家吃的,所以带上很多食品,品种五花八门,然后教师把所有食品都放在桌子上,大家一起吃,大班有些孩子或许有点明白自己所

9、带的食品,小班的就大多都不明白了,这样分享很容易造成浪费,也起不了真正分享的意义。建议家长带一至两样,数量上稍微多一点就行,易于孩子介绍自己所带食品的名称,而且可以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自己对自己的食品有分配权。孩子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孩子只有一颗糖果,那么他就不愿意分给别人。但如果他有很多糖果,她会变得很“慷慨”,拿出一部分分给别人。这是因为很多糖果能让孩子有种安全感即使别人拿去了,我也还有。一位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带来了很多好吃的。妈妈要孩子分给其他小朋友一些,孩子很犹豫,不愿意分出去。妈妈就告诉孩子:“没关系,家里还有好多好多呢!”孩子这才放心,把手中的好吃的分给了小朋友。当其他小朋友谢

10、谢他并显得很开心的样子时,孩子也很开心,就继续分,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分完,然后对小朋友说:“你们吃吧,我家还有呢!”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分享的乐趣,也明白了自己的与别人的关系,明白了自己的东西一旦送给别人就是别人的了。如图书、玩具分享人手一本(一个),让孩子介绍自己所带图书(玩具)的名称,教会孩子如果想看(玩)别人的书(玩具)就要现提出交换书本(玩具)或借书本(玩具)的建议,看完后应立即归还。要让孩子明白借与赠送是不同的。记得有一次发现两个幼儿在抢夺同一玩具,这玩具是其中一个小朋友带来的,他把玩具送给了朋友,可是朋友拿出来玩以后,他又要去拿回来,所以发生了争吵。 2.节假日互赠礼物:为了让

11、孩子学会感恩,我们都会利用节假日教孩子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礼物,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教育孩子画画、做手工的作品送给家人。其实我们还可以在孩子自己的节日里教育孩子互赠礼物,因为六一节、新年即是你的节日也是我的节日,让孩子在互赠礼物的过程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了解自己的与别人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快乐之源,心胸狭隘的人容易斤斤计较,妒忌心理容易引起孩子的占为己有的行为欲望。法国作家蒙田说“宽容是适合任何良性作物生长的土壤”。宽容是消除不良德性的催化剂。有的孩子因为别人的东西比他的好,就拿走别人的东西,或者毁坏别人的东西。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计较得失。二、

12、利用角色换位,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道德感众所周知,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是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已能把做出损人行为后的情绪反映与相应道德规范联系起来,显示了道德认知的发展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作用。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幼儿受他们思维自我中心性的局限,尚不会从其他孩子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和自己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先教会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别人行为的感受,然后再换个角度来看自己同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例

13、如:一孩子告诉老师:“老师,我书包内带的点心不见了,后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吃和自己一样的点心,我就问他:“你的点心从哪里来的?”他说:“是小军给我的,小军也在吃,还有其他几个同学也在吃,也是小军给的。”我一看,确实,大家在吃的点心数目刚好和我丢失的数目相同,我怀疑是小军拿了我的点心,我就去问他了,可他说是他自己带的。”老师说:“你书包的拉链是开着的还是合上的?”“刚开始是合着的,后来我拿了铅笔就忘记合上了。”“或许是有那么凑巧,他刚好也带了与你相同的点心?你的点心超市里随处可见,谁都有可能买,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是别人拿的,我们就不能那样说别人,知道了吗?你的点心丢了只能说明你自己没有保管好自己的物

14、品,下次小心一点就是了。回过头来,老师将这一类型的事情变成了一个童话故事讲给了小朋友听,提出了很多问题:小猴拿到小狗的面包感觉怎么样?小狗丢失了面包感觉又是怎么样?如果你是小狗怎么办?小猴该怎么做?将心比心,孩子通过故事了解到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自己做事情会考虑到别人。三、根据影响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幼儿已经懂得必须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和基本的道德标准。但是由于幼儿的一般认知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其道德知识仍是直观的、形象的、其个体内部各种道德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在幼儿行为中,仍有少数幼儿做出了不确切不恰当的规范判断。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守望者、评判

15、者、诊断师、风向标的作用,主动积极提出纠正对策,进行教育干预。有一句话在幼儿园里很流行:自己的东西保管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几乎小班的孩子都会讲这句话,可是幼儿园里就会发生这样的事,记得有一幼儿偷偷地拿走老师的五角星,回家跟爸爸妈妈说是老师奖励的。其实孩子并没有撒谎,他只是想博得父母的一笑补偿被欣赏的心理而已。对于孩子来说,一根毛线也有它迷人之处:毛线颜色鲜艳,还可以玩手指游戏。老师可以通过“给孩子一句箴言”、“与老师一起解决”、“请伙伴门来诊断下”等手段,教育引导孩子,及时地为孩子成长给予帮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教育群体的观念偏差不能产生教育的混乱。在幼儿这些行为中,什么时刻容许的?什么是应

16、该改变、应该处罚的?家长与幼教工作人员常在这方面有冲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家长与幼教人员的“参考基准线”(referent baseline)不同。幼教人员接触过无数幼儿,他们对于什么是某个年龄幼儿的正常行为的定义比较宽,因此,他们能容忍幼儿行为种类和程度自然要比没有此类经验的家长来得广。像孩子拿东西、撒谎等行为令有些父母恐慌,有时情况刚好相反,教师觉得孩子的行为如果不纠正,会对他的发展有影响,而家长却认为孩子是正常的,是老师大惊小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多注意孩子的行为特点,商讨适合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发现小朋友拿了幼儿园的玩具后,有的家长立马会联想到品质问题,怒斥孩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现在只是为了好玩,长大了就不会偷拿了。“偷东西是不对的”,使孩子认识到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对于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用怒斥的方式来批评是不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