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育课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11335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德育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年德育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年德育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1年德育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1年德育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德育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德育课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 题 研 究 报 告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德育内容上显得陈旧、单薄,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

2、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为学校、家庭搭建起信息平台,可以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当我们方便快捷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信息化的现实,对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协同教育下德育实效性将会是对育人方法的重大突破。为了努力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在广泛收集、征求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本课题

3、的研究,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论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德育核心地位,以科研为先导,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公民道德纲要为准则,以建设丰富浸润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方法及媒介,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合格小公民。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说(一)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所作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与教育技术的有关的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超文

4、本和超媒体、计算机网络等。2、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3、“校本德育课程”此概念涵盖课程及校本德育课程两个层面的概念。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是最纷繁芜杂,歧义最多。本课题对课程概念的定义归属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对课程的定义: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

5、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校本德育课程强调以校园本土文化为资源,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开展德育活动为手段,建设切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形成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办学经验及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行为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强调校本旨在凸显在个性研究中探索和提炼普遍存在的意义,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4、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所有概念均归属小学教育的范畴。5、理论依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

6、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有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能实现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德育参与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此意见指出:“各类互联网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谐的德育环境,将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要建立一种“最佳环境”以充分发掘每一个

7、学生的天赋才能,并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所谓“最佳环境”就是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只有在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外部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表现。构筑和谐的德育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最佳的环境。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知识的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探索者与实践者。学生通过具有交互、适时、资源共享等特征的信息技术,以情境、协商、对话、重组

8、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因而在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依靠创造教育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达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三、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富有丰富内涵、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其教育资源,使其导向功能、启迪功能、培养功能、发展功能等更强。2、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发挥出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和校园网站的育人功效,实现学校德育活动的时代性、灵活性、实效性,通过开展序列校本文化活动实施实践性研究,构建德育(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3、总结、提炼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

9、理论及方法,推进我校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班级管理及少先队活动,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培养全面发展优秀学生。4、建立专题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创设浓厚德育文化氛围,调动德育资源和时空。5、通过本课题研究,推进我校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班级管理及少先队活动。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1、主要内容:(1)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观念,实现学生养成教育中学校及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方法、途径的突破。(2)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满足小学生成长需要的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方法,寻求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等德育课程及家庭教育的结合点,研发并运用小学

10、德育校本教材(文本教材、电子资源库)。(3)探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阵地的德育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措施。(4)建构德育(养成教育)制度文化体系。(5)建构家校联手的德育互动平台。2、研究的重点(1)优化校园文化建设。(2)研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并建构校本德育课程。(3)建构家校联手的养成教育互动平台。3、研究的难点(1)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方法、途径的突破。(2)小学生道德认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并在转化中将认知内化为信念,内敛为品质。(3)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五、研究的基本方法1、整体上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

11、环提高的方法,逐步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总结,获得成果。2、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法。广泛搜集、查找有关学校德育的文献资料,汲取兄弟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实施个案研究。3、问卷法。4、采取行动研究,重在“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等四个基本环节的落实,注意运用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灵活运用定性与量的观察技术和资料分析技术诊断现状,发现问题,全面深刻地把握行动的全过程。5、运用教育叙事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六、课题实践研究1、指导思想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论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研为先导,坚持德育核心地位,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

12、范、公民道德纲要为准则,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建设丰富浸润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及方法,培养全面发展合格小公民,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2、实践研究计划阶段主 要 任 务主要措施成果形式负责人前期准备1、制定并完善课题方案、设计实践初期研究计划;2、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成立课题专家指导组和领导小组;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期培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4、筹备、组织召开题论证大会;5、做好实践研究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1、校园文化建设前期调研;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征询表,在学生、家长及教师中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组织意见、建议征询,并将征询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2、德育前期调研;(

13、1)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2)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3)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3、学校德育工作反思与总结;4、德育工作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经验借鉴。1、调查报告;2、文献档案;3、工作计划。课题负责人实践初期实施初期研究计划,形成初期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观察、反思形成中期研究计划。1、校园实体文化完善;2、学生养成教育制度文化建设;3、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序列)的开发及利用。4、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研究;5、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6、实验教师跟踪培训。1、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科学研究理论及

14、实践学习培训;2、以少先队为龙头,结合学校校风、班风建设及学生素质评定,完善学生养成教育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3、以班队活动、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为主要阵地,开展德育序列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4、从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对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效度实施实践研究;4、利用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模、培训学习等多种手段强化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1、管理制度;2、实践性资料;3、活动方案;课题组成员实践中期实施中期研究计划,形成中期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观察、反思。形成实践后期研究计划。1、校园实体文化优化;2、编辑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章制度(修订稿);3、编辑旬阳县

15、城关第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文化序列教材(修订稿),并对其开展实践性研究;4、开展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研究;5、形成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管理章程(修订稿);6、进行家校联手促进养成的实践性研究;7、实验教师跟踪培训。8、形成终其研究报告。1、通过课题研究观察、反思、改进校园实体文化建设,增强其教育性、感染性、人文性、主体性;2、对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章制度(修订稿)进行操作性研究;3、确定典型课例对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文化序列教材(修订稿)实施案例性研究,形成典型案例及典型活动设计;4、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课程框架;5、不断优化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建设;6、采取问卷调查、家长学校、证文等活动,强化家校联系,强化养成教育。1、制度汇编;2、教材雏形;3、典型案例;4、阶段报告。课题组成员实践后期实施后期研究计划,对中期研究成果进行实验论证,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做好阶梯坚定地各项准备工作。1、修订、完善旬阳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