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113003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周襄王元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齐桓公A尊从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B规范诸侯们的家庭

2、生活 C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确立君主绝对权威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反映出的深层政治含义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4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嬴政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A为自己歌功颂德 B确立皇帝独尊地位 C整顿社会秩序,规范称谓 D恢复周代的礼制5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针对的是 A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B汉初社会经济凋敝 C节度使权力过重 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6明王朝颁布了大

3、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7“ 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文中的“选拔制”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8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其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了宋代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 B设转运

4、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收归中央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设立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力9旧唐书说:“始封之君谓之太祖。汉以高皇帝(刘邦)为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也。”根据材料,刘邦之父未获得庙号的原因可能是A刘邦称帝时他已经死亡 B刘邦与父亲关系不和睦C他没有参与西汉政权的建立 D他是比太祖更加尊贵的太上皇10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主要强调A城邦制下公民视城邦治理为己任 B城邦制是专制统治C古希腊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11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最重要的客观条

5、件是A山地 B海洋 C河流 D平原12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A.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民众法庭 C.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D.创立陶片放逐法13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14一国的国歌记录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可能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

6、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15“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A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腐败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16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教育的发展 B民国政府的倡导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17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

7、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疾愚暴之无知”是指A定海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运动18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19进入民国时期,以“民”字当头的报纸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2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8、“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2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22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其宗旨为“排斥强权”、“改良社会”。以下对

9、其创刊宗旨的实质理解最准确是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和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23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指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B C D2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确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25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

10、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A发动护法运动 B与共产党合作C建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2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27“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

11、也哉!”(据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最有可能是 A明崇祯三年 B1931年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1937年7月28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29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

12、而不是砍头。”这段话表明中共中央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进行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C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D重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30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是指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32右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33法德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