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110807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化大师之一,林语堂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用自己的文化实践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此同时,在面对中西文化时,林语堂用多元整合的思维方式,对两者进行融会贯通,作出了独特的中西文化选择,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观,是现代文学史上较为健全地对待中西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独特的中西文化选择与其成长的中西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并且突出表现在其日常生活、文化观念、人生观等多个方面。林语堂多元的文化观源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他

2、独特的中西文化选择,拥有深刻的现代意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关键词:林语堂;文化选择;中西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家,而这种独特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文化观念上的独特。自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中西选择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向西方学习和激烈的反传统实践选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这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是明显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同时,林语堂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索,他采取了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既不以中国文化为尺度来否定西方文化,又不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批评中国文化,而是站在两种文化之上,充分肯定各

3、自的长处,并努力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在林语堂那里,中西两种文化相互参照、相互借鉴从而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一奇特的现象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一中西文化背景一个人的成长必然受到一定背景的影响,作为二十世纪学贯中西,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又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文学家林语堂,更不是无源之水。因此,要探索林语堂是如何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取舍的,就不能忽视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一)地域文化环境林语堂出生的福建省龙溪县,山清水秀,恬静淡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在那里,林语堂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0年,乡村世界的宁静、美满和简朴,深深地影响着林语堂的性格和为人,培养

4、了他的乡村眼光,孕育了他自然而自由的心灵。而林语堂出生的福建省,处于中国东南沿海,自然商业意识浓厚,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深受战争和政治的影响,商业港口甚多,对外贸易发达;同时外国传教势力不断发展,西方文化不但传入:这些又使的林语堂自幼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林语堂就是在这样宁静祥和而又和开放区域融合的地理文化环境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地域文化环境是林语堂中西文化思想形成的最早源头。(二)家庭熏陶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林语堂与家庭的关系极为密切,他的许多方面可以在此找到因果关系,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当然也不例外。林语堂的家庭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却与基督教有近亲关系:他的祖母、父亲和母亲都是

5、基督教徒。父亲既是乡村牧师,崇尚西方新知;还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并不断向子女灌输这些理念,在孩子的教育上中西兼顾。 林语堂,八十自叙,宝文堂书店,1991年版,第15页。这样,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中国农民和乡村牧师合二为一的家庭,既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吹拂,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西文化气息的交融成为了林家的基调,林语堂自小就深受中西双重文化的影响。(三)游学旅居经历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在中学,他有了新的感受,开始迷恋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在大学,他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阅读了大量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后至清华学校任教员期间,他深感自己传统文化修养的不足,便潜

6、心研究孔孟、老庄哲学,大读中国书,从唐诗、红楼梦入手,到人间词话乃至不见经传的杂著,甚至常出入琉璃厂,在古籍和文化人的氛围中陶冶自己。之后林语堂离开清华大学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并在异域留学四年,辗转三国,深受异域文化熏陶;结束学习后回国,生活了十年后又受赛珍珠夫妇的邀请而旅居国外,此后在国外的时间长达三十余年。纵观林语堂的一生,他在国内外生活的时间大致相当,他人生经历的中西文化的交融性是他思想文化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林语堂生长于一个特殊的省份,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这主要表现在中西文化始终与之相伴随,并对其思想文化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二独特的中西文化选择

7、中西双重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既是外在的,也是深入和内化的的,这一点从多方面都有所表现;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也有他自身的独特选择。下面主要从他的日常生活上、文化观以及人生观上这三个方面来讨论。(一) 亦中亦西的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林语堂的日常生活当然离不开中国背景;然而,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深受西方熏染的知识分子,林语堂的日常生活又不能完全与西方脱了干系,中西方的日常生活就如同水一样融入林语堂的身心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更有意味的是,他的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透露出他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选择。1 衣食住行首先是衣着方面,林语堂一生中,一直没有放弃西装,也使之成为他的衣着方式之一,但到了晚年

8、,反而开始喜爱穿中服;对皮鞋却一直情有独钟:这些在他不同年龄阶段留下的照片上可以得到印证。其次是饮食,林语堂既喜欢西方饮食,如烧烤牛肉、热狗、咖啡、蜜露瓜等;又对中国传统的饮食热爱有加,最突出的是厦门的炒米粉、烧猪脚、薄冰。然后是居住方面,林语堂居住的住所一直有中西结合的风格:一面是西洋的现代化住宅;一面又有一个中国式的花园。最后是家居宴尔和出外旅行方面,享受家居的清福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外出旅行则是西方文化所长,林语堂赞赏家庭生活,多耽于家庭之乐,反映了他所收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好旅游,这不能不说是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2 娱乐中国近现代许多文学文化大师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恐怕

9、都不得不面临受到外国娱乐方式的影响,而对自身的娱乐方式进行改造,只是所受的影响和采取的态度有别罢了。林语堂也不例外,他自娱的项目颇多,而娱乐方式却是中式和西式相结合的,前者主要是指闲适和赏玩性的,比如看花、赏月、品茗、写书法和作画;后者主要是体现自由性的,如雕塑、弹钢琴和看电影。从内心而言,林语堂对这些艺术的喜爱都发自内心,不分主次,而且相当迷恋。 林太乙,林语堂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林语堂在衣食住行和娱乐诸方面东西融合的倾向十分明显,也显出有些错综斑杂。不过,它们并不相侵相扰,而是和谐统一于林语堂身上,这不能不说非常奇怪。(二) 中西融合的文化观通过上上文的分析,我

10、们可以看到,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时主因。林语堂对待东西文化不偏不倚,求取中西文化中的异同,将两者用理性思维进行加工,便形成了林语堂特殊的文化观。1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文化,林语堂不简单地取舍,而是兼收并蓄。他既肯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某些优秀成分,又喜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诸多精华,即使对他不太喜欢的佛教文化,也不完全否定。林语堂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儒家思想其主导作用,道家和佛家起补充作用,三者相辅相成。(1) 儒家文化林语堂在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之束缚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扬弃,以关注人性、面对现实为中心,试图重建儒家文化。在林

11、语堂看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颈椎,儒家思想的发展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林语堂对儒家思想的重建是从对孔子神圣形象的解构开始的,在论幽默中,他用西方注重个体的思考方式,把孔子从政治思想代言人的位子上拉下来,还原成了一个可爱可敬幽默豁达的智者形象,这个形象更贴近平民,进而指出孔子提倡的仁学是贴近人本身的理论林语堂,林语堂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而孟子的性善说及浩然正气则让林语堂认为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者,这股浩然正气在林语堂看来就是一种积极进取、快乐自信的君子之风 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12、。综合传统儒家中孔孟的影响,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6页。,可见林语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性情、人生智慧等诸层面,进而言之,儒家使林语堂获得了怎样做有理性、有良知、有教养、有情趣的大丈夫之智慧,像仁义、诚信、和平、浩然正气、幽默、乐天等最具代表性。儒家智慧仿佛中国文化中的“规矩”,它给林语堂的世界人生以“方圆”王兆胜,林语堂

13、的中国文化观,东岳论丛,2009年第7期,第81页。此外,对于中庸这一孔孟用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的途径,林语堂也有独到见解。主要表现在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上。首先,儒家传统中,中庸以“仁”为目的,而林语堂的中庸以人人性的内在平衡的实现为最终目的。这里的人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不同于传统的非个性化,而内涵则是个性化的实现。林语堂的中庸在实现人性平衡的过程中已不带有传统儒家中的伦理道德色彩,不受道德伦理的诸多限制,只服从于人性的需求和要求,林语堂,吾国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这些主要在中庸之道有所阐述,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主要以近情(即讲究合情合理)为主旨,以常识为主要内容,更

14、多的是以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来阐述自己。其次是实现方式的不同,传统儒家提倡的是充分实现主观能动性,在礼的限制下做到最好,没有多少主观性和随意性;林语堂的中庸之道要求对个体自由进行保证,实现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个体的独立性,这是儒家所反对的,因此林语堂的中庸就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儒家中庸。可以说林语堂将中庸的日常生活性在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更注重个体自在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也是他把道家自由、任情的中道精神和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中的个性精神糅合进传统中庸的体现。中庸思想是林语堂思想中最主要的元素,他能在一团矛盾中自得其乐,全是因为中庸的学说在调节,使林语堂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宇宙及造物等,都采取了较

15、为近情、一贯而和谐的人生观。(2)道家文化林语堂说他天性近乎道家,而多过因信仰而造就的儒家,可见更能深入林语堂灵魂者是道家。老庄和道家思想在林语堂心中地位极高,被他推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美学。他认为道家为中国之“超脱派”“浪漫派”,道家文化则赋予了中国人随遇而安、返璞归真、知足乐观的精神。林语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对道家的态度较为独特,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他纵其一生对道家投诸了较多的时间和热情,一面认真地研讨一面又将之介绍给西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就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分专节道教介绍中国的道家文化,而在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人的心灵等章也有关于道家文化的论述。在随后生活的艺术一书中,

16、林语堂又用发现自己:庄子和玩世、愚钝、潜隐:老子两节谈论老庄哲学。在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又以道家精神贯穿始终,用小说的形式阐释道家文化精神。到40年代,林语堂又以英文中国印度之智慧和老子的智慧两书向西方介绍道家文化,这令西方读者既惊奇又受益匪浅。1959年,林语堂又出版了信仰之旅一书,其中设专章道山的高峰阐述老庄道家文化。在对待道家方面,林语堂颇似在儒家的用力用心,是贯穿其一生数十载的活动,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无人能与之比肩。二是对老庄的引述在林语堂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其出现频率可与孔孟儒家比美,由此可见道家在林语堂文化、文学和人生中的份量。三是林语堂对老庄道家主要不是采取纯主观的态度,而是比较中正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