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1065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1. 总那么为了标准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管理,提高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标准?及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有关法规、标准、标准,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根底设施生产及使用预拌混凝土及技术资料管理的归档整理。生产及使用预拌混凝土的相关单位均应执行本规程。预拌混凝土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应与生产和施工进度同步进行,预拌混凝土技术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行预拌混凝土生产和使用。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和资料管理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标准和有关规程

2、。2. 术语和定义2.0.1预拌混凝土水泥、骨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2.0.2预拌混凝土技术资料在预拌混凝土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2.0.3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为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3.0.1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标准、合同、设计文件等规定。3.0.2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及使用预拌混凝土的相关单位应将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及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纳入预料混凝土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及有关人

3、员的职责范围。3.0.3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必须成立档案室,设专人管理档案,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准备、生产过程、交付使用各阶段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使用预拌混凝土的相关单位应对接收和使用预拌混凝土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3.0.4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应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和技术资料管理体系,实行企业技术负责人负责制。预拌混凝土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应有专职人负责。4. 预拌混凝土技术管理4.0.1原材料管理及质量控制4.0.1.1预拌混凝土所用各项原材料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是关键,所应用的原材料应进行厂家优选、实地考察、选质保体系健全、质量稳

4、定的厂家,在一定时期内要相对固定,不应平凡的更换厂家。特殊要求、特殊情况除外。4.0.1.2所用原材料进场后,必须首先提供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使用说明书等,并进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后,按指定地点、仓位卸料,不符合要求禁止卸料或存放。.1.3进场后的原材料应及时通知试验室,按标准批量进行复检。.1.4所用外加剂必须按标准批量或不少于10天进行复检一次,尚应向第三方每季度送检不少于一次。.1.5所进原材料必须按材料属性进行存放,并作标识:名称、型号、规格、厂家产地状态,不应和其他材料混杂、污染、变质、受潮。.1.6砂石堆放场地应硬化、能排水、有隔离、有条件的宜封闭存放。.砂石应设备料场地,应有一

5、定的储藏量。.1.8预拌混凝土宜用42.5级以上的水泥,混凝土掺合料应选用级以上粉煤灰和S75级以上磨细矿渣粉,应用其他.1.9新出厂的水泥或掺合料进场后使用时的温度不应大于60.1.10预拌混凝土采用液体外加剂时,其容器应有搅拌设施,采用粉剂时,必须有计量装置。.1.11不同厂家、品质、规格、型号的水泥、掺合料、外加剂不得混存、混用,应分别储存。.1.12各项原材料应建立健全进料台账,使用记录和质量跟踪记录,要具有可追朔性。4.0.2试验管理.2.1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试验室必须取得主管部门的资质等级,按资质等级范围,开展试验工作,并应制定“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工作流程。.2.2试验人员必须具

6、备上岗资质证,每项试验必须由两人进行。.2.3试验仪器、设备必须按周期检定,并在仪器设备上作标识。.2.4试验室应定期开展对内、对外的比对试验工作。.2.5常规原材料必检工程应.2.5的规定。表.2.5必检工程原材料名称凝结时间体积平安性抗折抗压强度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比外表积流动度比活性指数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指标针片状颗粒多级配最正确比例坍落度增加值坍落度保存值减水率泌水率比抗压强度比含气量与胶材适应性凝结时间差超掺检测限制膨胀率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骨料粗骨料泵送剂防冻剂高性能、高效减水剂引气减水剂膨胀剂注:特殊工程、特殊材料、特殊要求时,按有关标准、标准检测。4.0.3混凝土配合比管理.3

7、.1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必须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进行初步设计,通过不断的试配、调整以取得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为目的。.3.2预拌混凝土配合比宜控制混凝材料总量,单位体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3.2的规定范围内。 表.3.2最低混凝土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用量kg/m3最大用量kg/m3C10C20260350C25260400C30280400C35300400C40320450C45340450C50360480C55380500注:1、表中数据适用于最大骨料粒径为20mm的情况,骨料粒径较大时宜适当降低胶凝材料用量,骨料粒径较小时可适当增加;2、引气混凝土的凝材料用量与非引

8、气混凝土要求相同;3、对于强度等级到达C60的泵送混凝土,胶凝材料最大用量可增大至530 kg/m3。.3.3最大矿物掺合料应按GB/T50476-202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等标准要求执行。.预拌混凝土配合比必须进行动态管理,应根据不同季节气温等调整配合比。C50以上高强混凝土和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必须进行针对性试配,优选最正确配合比。.3.5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以每月为一周期,满25组以上同等级、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生产质量水平统计,据实再进行配合比调整。.3.6混凝土配合比生产应用时,必须进行砂石含水率的换算,协同操机员进行开盘鉴定,测定混凝土坍落度,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黏聚性、

9、保水性,以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3.7不同泵送高度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选用值,.3.7的规定。 不同泵送高度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选用值 表.7泵送高度m30以下306060100100以上坍落度mm1001401401601601801802004.0.3.8 预拌混凝土经时坍落度损失值应符合表.3.8的规定。预拌混凝土经时坍落度损失值 表.3.8大气温度102020303035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经时/h52525353550注:宜经实测确定坍落度损失值。.3.9将开盘鉴定确定的生产配合比输入微机确认后,一式贰份试验室和操机员各执一份,试验员和操机员签字后正式生产。.3.10生产配合比的调整情

10、况必须详细的记录,有可追朔性。.3.11正式生产后,无特殊情况试验人员外,严禁调整、修改配合比。4.0.4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4.1所用电子秤必须按周期检定,开盘前应进行0点校对,每台班进行计量抽查2次,每台班进行混凝土运输车计量抽查一次一车。.4.2液体外加剂容器,必须有搅拌.4.3搅拌机的衬板、叶片应经常调整,适时更换。.4.4搅拌时间必须符合混凝土配合比所要求的搅拌时间,每台班应抽查二次。.4.5搅拌站应建立搅拌作业指导书和搅拌记录,交接班记录、搅拌时间和计量抽.4.6应建立健全预拌混凝土出厂检验记录,异常混凝土处理、退回混凝土处理制度及记录。.4.7正式生产后,质检人员、试验

11、人员、操机员应随时观察混凝土质量,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进行处理。.4.8正式生产后,试验人员应对混凝土质量随时跟踪到施工现场。.4.9预拌混凝土出厂技术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书;2、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3、开盘鉴定书;4、混凝土出厂合格证28d强度,32d内补;5、有特殊要求混凝土的有关技术资料。.4.10装满混凝土的运输车要保持68r/min,运到施工现场后,要快速转动2min以上卸料。.4.11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应设废水废混凝土.4.12甲乙双方加强预拌混凝土的调度工作,密切配合,掌握发车速度、浇筑速度,确保混凝土连续均匀的供给。.4.13运到现场的混凝土严禁任意向混凝

12、土内加水,超过初凝时间的混凝土应废弃。预拌混凝土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5.1施工单位对到达现场的预拌混凝土,必须设专人对其数量、质量进行验收,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应退回生产厂家,严禁任意向混凝土内加水。4.0.5.2施工单位必须遵照标准要求和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加强管理和控制,制定浇筑方案,不能过振、欠振、漏振。4.0.5.3振捣完毕,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宜作二次抹压,加强混凝土外表处理。.4混凝土外表处理完,应立即进行保湿保温养护。4.0.5.5施工单位必须制定预拌混凝土的养护方案和制度,应有专人负责。4.0.6建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6.1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有专职负责人。.6.2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技术档案主要包括试验资料、生产质量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