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102862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蛋油治腹泻,蛋液退热.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鸡蛋油的妙用(二)小儿感冒及咳嗽(三)如何学中医(四)茶水治嗓子疼(一)鸡蛋油的妙用1.蛋黄油的用途:中医认为,蛋黄油具有清热润肤、消炎止痛、收敛生肌和保护疮面的作用。 故以蛋黄油治疗的疾病颇多,包括:外涂可治疗湿疹、皮炎(宝贝的湿疹或是尿布皮炎)、烫伤、冻疮、口腔及各种体表溃疡、唇风、鼻前庭炎、中耳炎、乳头皲裂、宫颈糜烂、癣、鸡眼、痔疮等,内服可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百日咳等。外用一般涂抹在患处就可以,内服一般一天1520毫升,胃病要饭前喝。2.蛋黄油的制作:1)取20个鸡蛋,将鸡蛋洗净,用水煮熟,剥掉蛋壳和蛋白,只留下蛋黄。2)放入平底锅内,不需要加油,以木

2、质或竹制锅铲压碎,越细越好。3)以中火干煎,连续翻炒使蛋黄均匀受热。大约15分钟后,蛋黄会有点烧焦,20分钟时开始起浓烟,这时开始只要翻搅几下即可,30分钟左右,浓烟达到最大,蛋黄会变成黑色,看起来像沥青,此时用锅铲压,会流出蛋黄油。4)熄火,将蛋黄油倒进瓷碗中。等冷却后,用纱布过滤,把烧焦过程的粗碳粒滤掉,留下的蛋黄油是黑色的。放在干燥的阴凉处或冰箱里可保存1、2年 。可以作为家里的备用药哦。不过做的时候烟很大。3.禁忌:常吃煎炸物,甜食和高蛋白的人,积累太多肠内毒素者,表现出口感舌燥,便秘,火气大等实热证者,不宜使用。4. 鸡蛋液包头退热:将鸡蛋液搅拌均匀,用绷带浸入蛋液裹头,很快就能退热

3、。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儿童,可做应急之用。另外,本法对外伤引起的脑震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当鸡蛋液干燥后布带收缩还能起到止痛止吐的目的。5. 蛋黄油的妙用用处:1)作烫伤涂擦之用2)瘙痒3)治疗皮癣、脚癣和头癣4)皮肤溃疡久不愈合5)治疗鸡眼6)痔疮7)慢性中耳炎8)小儿消化不良(腹泻) 小儿腹泻。用量:1岁以下婴幼儿每日服2毫升,1岁以上小儿每日服4毫升,每日分2次服完,4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单纯消化不良引起的小儿腹泻,其用量可酌情增减。(二)小儿感冒及咳嗽-从“CCTV-10中医看过来(彭坚)”节目整理一、小儿感冒感冒:感受外邪(风寒、风热之邪)的冒犯。寒感、热感要分清。天气寒冷、天气变热时得的

4、感冒(?考虑因素);分清寒体、火体。阳虚则内(?外)寒,阴虚则内热。寒体体质:怕冷,手足冷,面色白,舌头颜色淡、有薄苔,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精力不足,经常感冒。(粗看则可看脸色,脸色白,唇淡,不红)火体体质:怕热不怕冷,爱出汗,面色红润,唇红,舌质红,食欲好,大便干结,精力旺盛,经常上火,嗓子疼。(经常一吃辣的,嗓子就疼了。易得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舌生疮。火体的孩子易发高烧,特别是有扁桃体炎的孩子,一蹦就是39-40度。)表证:感冒初期可以不细辨寒热,只要头痛、发热、怕冷、无汗,身上干干的,用葱豉汤以发汗解表,或用紫苏叶也可以,或用芫荽(即香菜)也可以。以期一汗而愈。(葱豉汤:葱白加淡豆豉。用

5、几根带须的小葱稍微拍一下,和100粒即30克淡豆豉,煎10分钟后服一平碗,以微汗出(可大一小时)。小葱祛邪,淡豆豉补益。不能用咸豆豉。)半表半里证(往来寒热):依然发烧、有汗,(头上微微有些湿),不想吃饭,想吐,烦躁,可用小柴胡颗粒。吃多了易生病,火体的孩子吃多了发烧、口臭、舌苔厚,用保和丸,寒体的孩子吃多了发烧、腹泻,用藿香正气丸。若出大汗、咳嗽厉害,或有剧烈的头疼、喉疼、腹疼,神智不清,抽搐,应当及时就医。若表证时一烧就到39度,其他症状不明显,通常就是有扁桃体炎。二、小儿咳嗽大原则,不要见咳止咳,需宣肺解表,咳嗽也分风寒和风热。气道咳嗽是一种免疫反应,是身体试图将病邪排出。寒体体质易得风

6、寒感冒,火体体质易得风热感冒。还有一种寒包火体质。天气变寒时未及时添衣,易得风寒咳嗽(多发于寒体体质者):发烧、怕冷、流清涕、咽喉不痛、口不干、舌头颜色淡、咳痰颜色不黄、体味清冷(一般闻不到味)。天气变暖时未及时换衣,易得风热咳嗽(多发于火体体质者):发烧、不怕冷、咳嗽、痰有点黄或比较浓、嗓子有点疼、舌头有点红、口干、口苦、小便黄且有味、体味较浓(较臭)。如果天热、运动后进入空调环境,寒体体质者则内外都寒,火体体质者则成寒包火。寒包火较难理解,其表现如喉咙痛、大便干结,但同时又手冰冷、又怕冷、流清涕等。寒体孩子-风寒咳嗽特点:嗓子不疼,口不干,舌苔淡,咳清痰。火体孩子-风热咳嗽特点:嗓子疼,口

7、干,舌苔黄,咳黄痰。寒包火体质:火体兼有寒体的特征。风寒咳嗽:l痰白清稀,打喷嚏-参苏丸(参扶正祛邪,紫苏叶发汗解表)l泡沫痰-小青龙颗粒(头痛、咳嗽、清涕、咳泡沫痰)(咳嗽声清亮、嗓子不舒服?)l痰转浓微黄(或“寒包火”)-通宣理肺丸(外面有寒,流清涕、咳嗽吐痰,痰开始转黄。因寒气往里走,开始发热,咳声重浊、咳得很响。宜宣肺、解表、散寒,兼清理内热化痰。)风热咳嗽:l发烧,嗓子疼痛严重-银翘散颗粒(火体体质较易得,咳嗽,微汗出,不怎么怕冷,舌头有点红,苔有点黄,咳出黄痰,嗓子比较疼。嗓子疼是其比较重要的特点。)l风热咳嗽,嗓子腾得厉害了,可以加板蓝根冲剂(可见板蓝根冲剂只能用于风热。若用于风

8、寒就搞反了。)l长久咳嗽老不好-观音应梦散(党参15g生姜15-30g蜂蜜30g柠檬半个切片,日服两到三次,对感冒后期的咳嗽十分有效。)(久咳则肺气虚,党参补肺气,生姜散寒止咳止呕,蜂蜜甘润润肺燥止咳。寒气多,多加点生姜。大便干结,多加点蜂蜜。放一起煎煮。)虚了要补,寒气要散,燥要润且还要收。易患风寒感冒的小孩其卫外功能差,寒体体质预防风邪入侵,可选用“玉屏风散”,或用黄芪、红枣、生姜2片一同煎煮后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甘草。 黄芪补肺,白术健脾,防风祛风,甘草和药性、和胃。)火体体质预防风邪入侵,可选用“桑叶乌梅汤”。(桑叶乌梅汤:桑叶15g乌梅30g黄芪30g炙甘草10g。桑叶清肺

9、热、止汗,黄芪补肺气、帮助挡风,甘草配黄芪以清热解毒,乌梅生津止渴。因为火体的小孩口干得不得了、易出汗。此方既可止汗又可止渴,尤其在夏天可当饮料喝。)大便干结或几天才大便一次,通便就可以下火。但不可以用巴豆、大黄等虎狼之药,因为老泻就伤了阳气,而且巴豆吃多了反而会引起便秘变成无力推动而不再是火燥了。可用较简单的方法,胖大海,其可去火,吃少量的可去喉咙痛,若一次吃八到十粒则有很好的通便作用。加上点蜂蜜服用,可清除肠道污垢。胖大海是可以吃下去的。或用罗汉果,罗汉果多泡几次它也通便,其作用就是通便,将火往下引,嗓子就不疼了。但其实并不是见嗓子痛就止痛。咳嗽有痰,刚开始可根据风寒或风热选用成药,后期症

10、状不明显时可用川贝或蛇胆川贝液即可。孩子上火食疗方,生地30g蜂蜜30-50g,煎浓一点,每天吃一点,滋阴降火通便。爱出汗并非都是火,一种是体虚表不固,可用“玉屏风散”;一种是有火,可用“桑叶乌梅煎”。孩子眼睛红眼屎多是风热上扰,可用“桑菊感冒冲剂”,“桑菊片”。一旦出现严重的嗓子疼,一般是急性扁桃体炎,如果自行处理,可选用黄连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片,但是这类药只能暂用,不能久用,用了几次以后大便通了就不能再用了。总结:1对待孩子的感冒咳嗽须分清孩子体质,寒体易得风寒咳嗽,火体易得风热咳嗽。2孩子感冒咳嗽是正常的排异反应,不能见咳止咳。3不要见痛止痛、见咳止咳。关键是要找其原因,因势利

11、导,而不是见病止病。4感冒用药参考(仅供参考!):风寒:-苔白、白痰 “参苏饮”(以辛温解表)-泡沫痰“小青龙颗粒”(以辛温解表)-发热、嗓子疼、黄痰、苔黄 “通宣理肺丸”,若嗓子疼的厉害,加“板蓝根”。风热:-“银翘散”,或“桑菊感冒冲剂”。(以辛凉解表)预防感冒:-寒体体质:“玉屏风散”-火体体质:“桑叶乌梅汤”-经常上火:“胖大海”煮水喝(胖大海、罗汉果通便,把火往下引,可去除喉咙痛。)(“白术健脾丸”白术健脾,脾为肺之母,补脾以救肺。防风祛风,甘草和药性。)(三)如何学中医原文中国过去文学和医学是杂合在一起的。文医不分,文哲(哲学)不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句文学诗句,里面也

12、有医学与养生价值。南山是著者住家前方的一座山吗?如果是住家前方的山,著者不需要跑到自家东边的篱笆边才能看到,应该一出家门就能映入眼帘。显然,这里的山不是实体的山,不是眼睛能看到的山,而是“寿比南山”中的山,意味健康长寿。菊,菊花,主要养生价值在建肝阴,兼有去肺热、滋肾水的功效。肝脏气机在身左发生,对应东方。透过诗句,隐约看得出著者对人体的运行很是在行,又懂得植物的药性。易医同源。医书中,易经和黄帝内经先得读,她们是中医学这座大厦的基石。可这两部书对初学者而言,艰涩难读,尤其易经用了一种叫“借象取义”的手法。“借象取义”的手法,裸露包含在“现象”一词中。象是陆行最大的动物。象一旦出现,哪怕在远点

13、的地方,人们也容易发现。“现象”一词,本是形而下的概念,后来更多地用到了形而上的思维领域。再如“发展”,发本指人的头发。发展,像头发一样地不懈生长,像头发那样舒展。易经里面,就是采用这一修辞手段。大多的形而下的概念,可实际表达的又都是形而上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古汉语能力,要想读懂这两部书,实在不容易。窃以为,还是要先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类的诗词蒙学开始,而后儒家、道家,最后再读易经和黄帝内经,相对就轻松很多。读好了,再读历史上的名家注疏,很快开窍。 一己陋见,供参考。 中医学院某师带研究生,师跟我诉苦说,现在的学生,国学底子真是太差了,上课提问“传统文化讲三才是哪三才”?这样的小问题

14、,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答出。 这说明,这些学生连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没读过。 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不要小看这一句,这可是中医的立医之基。比如,在中医里面,人的皮肤就有三层,亦即“天地人”三层。 有个医生,用针灸治发热恶寒之病。如果是恶寒,他就用针从外而内,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补”;而如果是发热,他就用针从内而外,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泻”。据经历过的人说,此法确是神妙。(其实,传统医书里面早有著述) 三字经还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除了马,黄帝内经将牛羊和鸡犬豕作为人们健康饮食的主要肉品,而且这五样对应人体的五脏。其中的“豕”(读音同使)指猪。 大学中庸倡导人人都要懂中医,鼓励做上医。(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范仲淹说得更通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范一直把这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王勃不好高骛远,干脆实实在在地说“为人子,要知医”,悉数起来,哪个不是为人之子呢。他的意思是说,少谈培养上医,而应该多谈人人能做下医。 “有是体乃有是用,无是体则无是用”,只要小时候建下做下医的文体,将来即能有成为下医的实际运用。 因此,只要重视早期阅读,孩子将来都有望能成为下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