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09958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开始,“桃花源”便成了人间仙境的代名词,而全国争其“名分”者不下30处。湖南常德桃花源确是一处胜景,风光怡人,令游客流连忘返,本诗正是以此为对象,极尽其风景幽寂、林壑优美之态。诗歌开篇便状其气势、描其鸿远,以整齐的七言写来,将人带入古朴的旋律中,来领略遥远的美景佳境。“高悬瀑布远叠山”从高与远两个角度来写其山水,“高悬瀑布”有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远叠山”又如纳兰性德“乱山重叠杳难分”的杳渺。所以一开篇就给我们渲染出了高峻宏阔的背景。接下来“动听雀鸣静听蝉”,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说,人动的时候能听到鸟鸣,静下来就能听到蝉鸣。如果这样理解显然诗意不通。其实这句

2、是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听到鸟叫与蝉鸣。也就是说在此处,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够清晰的听到悦耳的鸟叫蝉鸣之声。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状写山林的幽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看似分辨“松”“竹”、“水”“天”之优劣,实则以“不知”与“难辨”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色一片翠绿,水天一色碧蓝的情景。这样一幅奇峻辽远、幽深雅静、万木同绿、水天一色的壮美之背景便展现于我们面前。接下去,诗句由七字句突变为五字句,诗歌节奏加快,“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这四句在内容上映照诗题之“梦入”,写恍恍然忽入桃源仙境之情景。后三句一句两景,真

3、是神来之笔,白云、红日、牧笛、落花、飞蝶、流泉六种景象接二连三扑面而来,极其恰当地写尽了因美景太多而目不暇接的感觉。而更妙之处还在于“裹”、“惊”、“戏”三词的炼字又是极其精当,在表现出景物动态美的同时又巧妙地将前后两种景物毫无痕迹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三句虽然涉及景物众多却浑然天成毫无累赘之感。“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五言又变为七言,节奏放缓,仿若赏完美景后的一声深长的感叹。同时又再次映题。在这种忽远忽近,眼前与天际的交错中,作者又不可抑制地再次一泻其美景“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这几句将几幅画面并置在一起,这种手法称作“画面并置”,是指以实体性的名词组

4、成名词性词组构成画面,并让一个个画面巧妙地组接,产生新颖别致的艺术功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以意象并置和画面组接所构成的诗句不在少数,最著名的当推马致远的天净沙湫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写法具有名词的具体感,意象的鲜明性,又简洁紧凑,密度很大,具有内涵的暗示性,审美的启发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发读者强烈的美感与不尽的遐思。上片写尽了桃花源的山水景致之美,再美的景,如果没有人都是荒凉的。下片便转入摹写其时间变换中人的魅力。“日照小村月照田,午伴茶神暮醉仙”同样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写日月轮回、午暮交替中,小村呈现出的沉

5、醉于茶香之中的惬意生活。为后文写人物做铺垫。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凄凉心境。而这首诗则反其意而用之,“不问桃花几时去,只见小姑又红颜”,诗人没有直接写女子的美丽,而是通过对桃花的“不问”反面衬托出对“小姑”的关注,不去关注桃花何时凋零,而来关注具体的人。“红颜”在古诗中释义颇丰,既可指年轻人的红润的脸色,又用来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还可指美女。李白赠孟浩然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此处“红颜”又指少年。那么本诗中“又红颜”就蕴载了丰富的含义,仅此三字,一位容颜红润、美丽年少的女子便宛若目前。与

6、上片写景相同,接下来“眼含星点点,腮挂霞片片,风吹红裙动,深秋花依然”四句句式上又将七言换做五言加快节奏来详写人之美。以星光喻目光,以彩霞喻腮红,描摹出一种天然高贵的美丽,这种美与桃花源的美景相一致。又通过风吹裙动与深秋花不调的对比,突出了这种美的永不凋谢。人们往往以山水永恒来反衬人生易老,而这首诗却写人的容颜难改,其用意何在?因为上片写桃花源的美景是铺天盖地而来,这种景致往往让人担心它的易逝,所以下片写人的美丽永恒,让读者很容易由此推想,就连容颜易老的人都能够美丽永恒,更何况那山水草木呢?这样一来,很巧妙的补足了上片因表现其美景之多而留下的遗憾。这样下片中人美与上片中的景美相映衬,景因人而更具灵气,人因景而更添美丽,构成了人杰地灵的人间天堂。最后仍然叠用上章诗句,加深读者对美景的印象,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尽情抒发了对桃花源美景的赞叹。纵观整首诗,整齐而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幻的句式使得诗歌在尽情表意的同时上又展现了其韵律美,上下两片各自独立而又互相交融、映衬互补,将那山水优美、桃林茂密、桃花缤纷、鸟蝶萦绕、美不胜收的桃花源展尽了名胜姿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