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学习小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091178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修养学习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师德修养学习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师德修养学习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德修养学习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修养学习小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德修养学习小结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品格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 ; 他精辟的师德量子力学,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他在强调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位在师之自重”。这“自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他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本学期师德修养的学习,而使我意识到以下几点:一、我们必须要团结奋进忠于党的教育事业。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

2、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拒绝高度,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今天,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工作事业不仅稳步发展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和一切教育工在从事教育活动家中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我们教职员职业道德的首位其要求。二、我们应关爱自己的所有学生家长学生。陶行知先生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满天下”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以博大的爱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以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为高尚,

3、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遵重、 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 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遇学生国民素质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底。师爱是师德的心灵。一个师德高尚的班主任教师心中综合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遵严放在第一位。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提问、批改作业、此项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尽自己有害物质最大的努力或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工作的自身规律,选择公义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闪避

4、、伤害自己,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三、我们需诚待家长和同事。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小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应懂得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员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项目合作对象。与家长沟通小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把学生在校的异常情况 ( 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术和能力的产业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此外,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还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老同学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

5、种行为。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分享快乐、分担忧愁。高尚的教师能组成一个紧密的教师团体,才能构成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四、多研。我们还应勤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21 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奉献全部精力来精通自己所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和广阔的发展前 景。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教学技术并且做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 广者,做教师教学的行家里手。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急著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教师去实施,高素 质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高道德素质的除非教师,才能全面完成此项艰巨 而伟大基本完成的任务。只有把辅导员的道德素质教师提高了,才能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以“万世师表”周世钊 先生为光辉榜样,不断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 一代高素质人才,作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