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评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0891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根文学的评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寻根文学的评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寻根文学的评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寻根文学的评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寻根文学的评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寻根文学的评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文学的评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根文学的评介寻根文学的评介姓名:郑小立学号:1002405037班级:10级汉5班 寻根文学的定义: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 “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 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 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八十年代兴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 德、传统意识的探究、讨论的文学类型。寻根文学是由韩少功提出的,1985 年他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 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 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 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

2、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 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 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 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 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 族气派的文学。“寻根文学”由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 化”意义 ,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 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它的主要代表作家 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增其等。寻根文学主要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流派。 城市文化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刘心

3、武的钟鼓楼,冯骥 才的三寸金莲,邓友梅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寻访画 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乡野文 学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王增其的大淖记事、张承志的黑 骏马、韩少功的爸爸爸被很多人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 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是:文人多以热爱故乡、怀念家乡为题, 或以热爱故乡、怀念家乡为表达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寻根文学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 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 ,发掘其积

4、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以现代 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 ,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 ,如对民 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寻根文学思想产生的主要原由是:(1)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 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 “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 ,还有苏联一些民 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 说。寻

5、根文学实际上不知不觉地调整了80 年代单纯的反传统,对于传 统文化不在是全面的、极端的否定,而是开始出现出复杂的、多元的 评价,并且开始形成了对于现代化的某种感情上的怀疑和并非自觉上 的否定。可以说,寻根文学是在80 年代热情呼唤和正在当下展开的现 代化进程的一个不自觉的反映,表达了20 实际以来的现代化的话语霸 权的复杂态度。现代化是一种普通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经验, 而寻根文学在当时并不是公开地、理直气壮地但却暗含着提出来文化 的特殊性和传统的问题。与这类外来的现代化和普遍主义潜在的对抗。寻根文学的主体由“知青”作家构成,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正在走 向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面临严重的困难,他

6、们在经历了带有“伤痕 文学”味道的“知青文学”的创作阶段以后,几乎都陷入了艺术发展 的困境。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艺术视野的拓展和是没意识的更新。 寻根文学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韩少功在文学的“根” 中认为,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 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寻根文学是转换创作思维方式与寻找资源的过程。寻根文学构成了80 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他并非是一个 时过境迁的潮流,而是成为弥散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力和重要的 酵素,他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向和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空间的 大量释放,也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表

7、现领域的转移和疆界的拓展。通 过寻根文学的艺术散发,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和变化,知 识分子的启蒙传统渐渐淡化,“干预生活”的激情不断消解,主要表 现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寻根文学是一个相当混沌、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文学潮流。在寻根 文学的潮流中,作家的意识并不是明晰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些 概念在当时是朦胧的、不自觉的,后来才沉淀变得清晰起来,莫言的 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引起了“感觉的爆炸”和文学边 界的移动。寻根文学最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小说上。首先,它导致了小说 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 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其次,在小说的艺

8、术层 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 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和 “虚构”的时代。寻根文化小说在 1980 年王增其的小说受戒中以见端倪, 1985 年后形成潮流。这是全社会范围形成了一股“文化热”,人们的 文学观念也开始变革。随着人们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正确认识,许多 作家对此前文学与政治联系过进感到不满,认为这样反映生活有些肤 浅和表面化,于是,他们打着“寻根”的旗号,将探索的不光伸向了 悠远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遗存,寻找埋葬着民族文化深处的“根”, 追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以期重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主要代表作有阿城的棋

9、王、数王、孩子王;郑义的老 井和远村;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等。寻根文化小说爸文化引 入文学,扩大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使文学在文化中得到深化。具有寻 根文化小说品格的作品还有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刘心武的钟鼓 楼、邓又梅的那五和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这些小 说出现在寻根文学前后,表现了共同的创作倾向。寻根文学的定位与反思: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 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 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 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 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 现实

10、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 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 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 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 教为重点。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 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 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 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 “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 ,应该是中国文学 更为可行之路。“寻根派”

11、的作家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 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 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 ,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 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总之,“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 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文学作家也在创作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甚至 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 是,寻根文学也带有“复古”倾向,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 表现得复杂而暖昧。大多数作家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 渲染,却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潜入僻远、原始、蛮荒, 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12、。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矛盾的揭示, 从而导致了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 微。虽然寻根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县花一现”,1987 年就渐人 式微。但它毕竟如一颗流星曾经划破过中十世纪文学的茫茫夜空,完 成了一次对文学苍茫宇宙的浪漫叩问。总的来说,“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 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 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 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 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 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 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 “寻根文学”的衰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