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08861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思维的变通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一、概念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根据数学思维变通性的主要体现,本讲将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善于观察(2)善于联想(3)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1)观察能力的训练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虽然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不但

2、能用常规方法解题,而且能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采用特殊方法来解题。例1 已知都是实数,求证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xyO图121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证明 不妨设如图121所示,则 在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当且仅当O在AB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 例2 已知,试求的最大值。解 由 得又当时,有最大值,最大值为思路分析 要求的最大值,由已知条件很快将变为一元二次函数然后求极值点的值,联系到,这一条件,既快又准地求出最大值。上述解法观察到了隐蔽条件,体现了思

3、维的变通性。例3 已知二次函数满足关系,试比较与的大小。xyO2图122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知,在与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又由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解 (如图122)由,知是以直线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它与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2)联想能力的训练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例如,解方程组.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这两个数的积为。

4、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所以或.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例4 在中,若为钝角,则的值(A) 等于1 (B)小于1 (C) 大于1 (D) 不能确定思路分析 此题是在中确定三角函数的值。因此,联想到三角函数正切的两角和公式可得下面解法。解 为钝角,.在中且故应选择(B)例5 若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证明 当时,等式 可看作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即 若,由已知条

5、件易得 即,显然也有.例6 已知均为正实数,满足关系式,又为不小于的自然数,求证:思路分析 由条件联想到勾股定理,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如下证法。证明 设所对的角分别为、则是直角,为锐角,于是 且当时,有于是有即 从而就有 (3)问题转化的训练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例如,已知

6、,求证、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转化成容易解决的明显题目 例11 已知求证、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思路分析 结论没有用数学式子表示,很难直接证明。首先将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

7、。、中至少有一个为1,也就是说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 于是 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中至少有一个为1。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只在已知条件上下功夫,左变右变,还是不知如何证明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1,其原因是不能把要证的结论“翻译”成数学式子,把陌生问题变为熟悉问题。因此,多练习这种“翻译”,是提高转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12 直线的方程为,其中;椭圆的中心为,焦点在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的一个顶点为,问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们中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的距离。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要求及解析几何的知识可知,四个不同的点应在抛物线 (1)是,又

8、从已知条件可得椭圆的方程为 (2)因此,问题转化为当方程组(1)、(2)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时,求的取值范围。将(2)代入(1)得: (3)确定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求(3)有两个不等正根的充要条件,解不等式组: 在的条件下,得本题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把问题化归为标准问题:解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问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不是按习惯思维方向进行思考,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问题的正面考虑有阻碍时,应考虑问题的反面,从反面入手,使问题得到解决。例13 已知函数,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思路分析 反证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它也是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当要证结论中有“至少”等字样,或以否定形式给出时,一般可考虑采用反证法。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都小于1。则 得 ,与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一题多解训练 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的知识不同,因而,同一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是“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使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提高数学思维的变通性。例14 已知复数的模为2,求的最大值。解法一(代数法)设解法二(三角法)设yxOi-2i图123Z则 解法三(几何法)如图123 所示,可知当时,解法四(运用模的性质)而当时,解法五(运用模的性质) 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