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发病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088277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肝癌发病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肝脏肿瘤中几乎有90%以上都为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癌及混合性癌),所以它是比较常见 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食管、胃、结肠而居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的第四位。且世界各 地有所不-如20世纪60年代资料显示,欧美发病率较低,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每10000人口中其发病率 在英国为0.57,美国为0.7,非洲为1.6,日本为2.4,中国内地为3.1,发病率最高的为非洲本土人为5.7,新 加坡5.5,中国香港7.0,中国台湾地区达5.5,非洲莫桑比克的发病率为北欧的100倍。我固有统计15年前所 收治的消化道癌肿2030例中,原发性肝癌为199例,占9.8%,居消化道恶性肿瘤

2、发病率的第4位。1988年我国又一学者报道,每年我国有10万以上人患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约为欧美的5-10倍,而2001 年姚希贤报道肝细胞癌在亚洲某些高发区,如中国其年发病率高达34A/10万人口,2002年专家指出:肝细 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L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细胞癌约45%在中国内地,近来,我国肝细胞 癌的死丁L率又有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地区间也有明显差异。多数统计资料证明: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 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沿海岛屿和江河海n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其发病率分布的特点是本病在湿润地 带为高发地区;2001年姚希贤报道,每年

3、全世界有25万人死于肝细胞癌,而我国因肝细胞癌死亡者约占其中 的40%。死亡率高也说明发病率高,证明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并未下,降,且各省、市、自治区分布也不 同:上海、福建、江苏、广西、浙江原发性肝癌死亡率最高,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则低;但即使存同一 高发地lx分布也不均匀,例如江苏南通地区、启东和海门肝癌死亡率较高,而江苏北部、西部一些县原发 性肝癌死亡率较低,即使死亡率较高的启东县境内的北部死亡率较低,南部较高。这种地理分布的特点, 可能表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年龄范围:自新生儿到老年均 可发病。1953年Bigelow报道95例婴幼儿原发性肝癌,2

4、岁以前发病者55例,占57。8a,其中35例最早症状出现 在I岁以内,占36。84%。美国学者报道其原发性F痈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黑人53岁,白人61岁,似乎国外 发病率以40岁以后最高;我国11个地区3254例原发性肝癌年龄分布范围为2个月至80岁,而以40岁年龄组为 最高;中山医学院1982年报道经剖腹探查与病30-59的536例原发性肝癌中,年龄最小者1岁,最长者84岁以 30-59岁年龄组最多,占77。8%;据国内几个肝癌流行区的比较:在原发性肝癌高发区,死亡率曲线向小年 龄组推移,死亡曲线高峰也左移向青壮年,在原发性肝癌低发区,大年龄组发病率高,死亡曲线右移,死 亡二高峰在老年组。据报

5、道原发性肝癌发病者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 1-34。7: 1, 1966年Doll收集各地资料中男 女发病率之比为美国2.4: 1,英国31;1,加拿大2: 1,南非19: 1,新加坡7.2: 1。中国3: 1。但也有差异, 如前述我国3254例原发性肝癌中男女之比为77: 1,收集资料为46: 1,我国台湾为34.7: 1,资料证明在我 国原发性肝癌男女发病之比,在高发区相差较大而稳定,在低发区相差较小而有波动。2001年我国学者龚 彬等指出近年来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病情凶险、生存时间短,其中以农民患者死亡率为 最高。因此,认真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对

6、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及提高肝癌患者 生存率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丙肝病毒感染率的增高,甲。期监测水平的提高,肝癌的发病率也将逐年升高,并将于 2015-2020年将会达到高峰。我国是世界第一肝癌高发大国(男性37.9/105,女性14.2/l05),全球每年新患肝 癌病人中的55%发生在中国,肝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第2位,而我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构成了肝 癌发病的重要易感人群。因此,我国肝癌的诊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肝癌发生主要与病毒感染、环境 因素以及一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WHO数据表明,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 高发于东

7、南亚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等一些地区,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要低得多。丙肝病毒感染近期也有所 上升,全球有1.7亿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口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肝炎病毒的这种流行分 布特征,导致了肝癌的发病有着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性,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东、南及中非国家是肝癌的高发区,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属中发地区;而英、美、北 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罔家为低发区,主要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环境因素对肝癌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癌的发病具有以下特征: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沿海岛 屿和江河海口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我同著名

8、的肝癌高发区如江苏启东、海门,上海崇明,广西扶绥,浙 江温州,广东顺德,福建莆田等地区多数为沿江沿海地区,肝癌的发生与接触环境中黄曲霉毒素B1、水藻 等的高含量有关。肝癌的发生与一些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如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沉着病等遗传病都可 导致肝癌。最近欧洲研究还发现肝癌的发生与糖尿病、肥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因素也有关。降低肝癌发病率的方法1、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乙肝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1.3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为什么我 国的乙肝患病率如此高?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感染乙肝病毒后又不能彻底被根治。此外,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母亲可将

9、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是大三阳”、病毒复制水平高的病毒携带 者。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乙型肝炎在高发地区新感染者及急性发病者主要为儿 童,成人患者则多为慢性迁延型及慢性活动型肝炎。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2、大三阳”母亲不宜哺乳由于母婴传播危害较大,因此,女人在怀孕前应该到正规医院感染病专科去做相关的检查,了解肝功 是否正常及病毒的复制状态,最大程度地避免感染。一般大三阳”产妇的初乳中HBV-DNA阳性率为100%,当新生儿或婴儿消化道粘膜(口腔、咽、食道、 胃肠道等)的任何一处因炎症导致水肿、通透性增加,或者粘膜表面有破损时,乳汁中的HBV-DNA就会

10、通过 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造成孩子感染乙肝病毒。所以,大三阳”母亲不宜哺乳。此外,在经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仍有9%10%的婴幼儿对疫苗的刺激不产生抗体,对乙肝病毒无 免疫力。所以,即使给孩子接种了乙肝疫苗也不应该随意给其哺乳,还应该根据母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来 判断能否哺乳。3、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担负着合成、解毒、分泌、排泄等重要功能,一旦肝脏出现问题,身体健 康将会出现严重危机。肝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肝癌年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率第三位。 肝癌与肝炎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尤其是乙肝及丙肝和肝癌的关系相当密切,部分肝癌患者都有慢性肝炎一一 肝硬化一一肝癌的发展

11、过程。研究发现,肝癌高发人群中肝炎所占比例相当高,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国HbsAg呈阳性者明显高于 HbsAg呈阴性者,因为乙肝病毒在癌变过程中充当着罪魁祸首的角色。因此,重视并预防乙肝可以很大程 度地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早期肝癌几乎没有症状,不容易被发现,且易被误诊为其它消化道疾病等。专家 建议,预防肝癌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家族有肝癌病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3个月或半年到正规医院检查甲胎蛋白、肝 功、病毒标志物、B超等,以明确是否有癌变。另外,40岁以后的乙肝患者或丙肝患者患肝癌的几率相当高,这类病人更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有癌 变的蛛丝马迹应及时就医。4、

12、保持良好心态至关重要由于乙肝是一种传染病,目前医学界还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可以彻底治疗。人们往往谈肝”色变, 生活极易受到影响。加之病情迁延,医疗耗资巨大,患者的心理负担会随之加重,很容易出现悲观、沮丧、 对生活失去信心,或易迁怒于别人等现象。这样更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进一步恶化。事实上,乙肝患者如果正确地面对乙肝,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定期的监测和保持有规律的起居生活, 不要过于劳累,不喝酒,加上控制好病情,是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而不正常的心态反而会使病 情加重甚至加快死亡的速度。临床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治疗,晚期肝癌病人一般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而早期 肝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70%80%。但如果不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等到癌细胞大面积扩散, 再好的医疗设备和医生都难以挽回了。肝癌的复发率高,肝癌患者应乐观地作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在 出院后也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以便随时发现癌细胞是否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