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08504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郑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名称:十一五期间新郑市文化建设报告 调查人 :刘伟 单位 :指院六队 内容 :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建设“文化新郑”为目标,以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把加强城乡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城乡文化建设强市。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总目标 到2010年,把新郑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2、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布局合理,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3、 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市区新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文化事业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

4、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新郑文化产业三: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建设总体区域布局 按照全市文化

5、资源分布特点,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布局相结合,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突出现代城镇文化、黄帝文化、郑韩文化,规划新郑市“两带、二区”文化发展总体布局框架,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城区文化带。以人民路为主轴,以炎黄文化广场为中心,东至西亚斯工商管理学院,向西幅射至黄帝故里、文化中心,集中布局以演艺、娱乐、展览、音像、图书、网络服务、艺术培训等为主的城区文化产业带,形成市区文化产业发展集中高地。印刷复制产业带。围绕城北工业区,城东开发区、龙湖大学城区,形成3个印刷复制、包装装潢工业园区,引导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成新闻出版产业带。辛店煤矿休闲娱乐区。随着煤矿、电力等工业项目的投建,人口规模的形

6、成。重点发展艺术表音像、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逐步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龙湖大学园区。随着各类大专院校的入驻,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重点引导网吧、音像等产业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大力发展出版发行、休闲娱乐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区位优势,形成现代化高科技 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十一五间我市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调整政府投入机制,完善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基本预算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对于文化改制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建立“宣传文

7、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允许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领域,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对文化的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我市文化产业,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管理部门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的调控职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

8、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充实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产品的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文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改革旧有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

9、人才单位所有向人才社会所有转变。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文化名人效应,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一、文化基础设施 自“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现建有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炎黄文化活动中心、炎黄文化广场和故里百家姓广场等文化场所,2009年,市图书馆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相继为309个村级服务点进行了扩展升级工程,我市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郑州市率先达到全覆盖,2009年,我市图书馆又被国家文

10、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我市文化馆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设备,协调指导全市各乡镇开展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已建成13个符合省级示范性标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和301个村级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占村、社区总数的95%。并在2011年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2008年,我市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二级馆,薛店镇文化站和张垌、唐庄等5个村文化大院分别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示范性文化站和全省示范性文化大院,城关乡、龙王乡、新村镇、薛店镇先后又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继2002年我市被评为“全

11、国文化先进县(市)”之后,2010年,又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对文化先进县(市)的复查验收,2007年我市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 五、十一五间我市基层文艺队伍 我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培育引导与支持,全市已形成国有文艺团体(市豫剧团1个)、民间职 业、民间业余文艺团体等多层次相互补充的200余支文艺表演队伍,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活动比较经常的基层文艺表演队伍,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业余文艺表演团体。 六、十一五间我市文艺创作近几年来,文广新局始终把文艺创作作为形象工程、亮点工程常抓不懈,使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艺术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先后创作各类文艺作品400余件,组织参加郑州市级以上的文化艺术演展和赛事活动60余次,获得奖项近百个,其中少儿书画、书法、摄影、戏曲等一直为我市获奖强项。新郑市豫剧团新编神话剧枣乡传奇于2008年先后荣获郑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