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08380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石头书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石头书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读通课文;弄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17 石头书”2学生读题,你有什么想法?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2)读会生字词。(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2 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2)指名试读课文,适时解释词语。矿石:含有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刨根问

2、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三、理清文章脉络1出示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1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2)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四、指导书写1学生分析字型,找出易写字和难写字。2讲解字形,范写生字。左右结构。写时左窄右宽。“火”的第四笔要变成“点”,“甘 ”写在横中线以上,“木”要舒展。3、学生描红、仿影。板书设计:17石头书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石头书

3、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石头书中到底有什么学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石头书”二、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请画出有关的词语。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那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3指名朗读课文3、4自然段。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

4、同。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4学生朗读513自然段。思考: 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1)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2)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3)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4)理解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朗读第14自然段。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6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总结全文: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

5、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板书设计: 17 石头书 外形:一层一层 内容:有字 有画 作用:便于找矿(告诉人们地球的历史)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认识写人物对话时,提示语的三种安排形式和神态描写。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写人物对话时,提示语的三种安排形式和神态描写。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2指名分步读六次对话。3读了这些对话,你们懂得了哪些知识?二、继续精读训练1这篇课文除了第一自然段,

6、通篇都是写人物对话的,我们现在来看看提示语的安排形式有哪几种。(1)学生各自默读课文,仔细分析归类,相互讨论后组织发言。(2)教师归纳:提示语在前,共5处。 提示语在后,共4处。不出现提示语,共4处。提示语的位置适当变化,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呆板。2在写人物对话时,不仅要写是某某说的,还要写说话人的神态、语气。揭示句子:(1)川川好奇地问(2)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说(3)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指名朗读,画出写说话人神态的词语。3要求学生写一段对话,学习用上提示语的两种形式。板书设计: 17 石头书 提示语 在前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

7、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

8、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在后 不出现文献摘录:化石的形成:生物死后沉落到海底,泥沙不断地堆积在它们的尸体上。生物的尸体依照时代的顺序被埋没,肉体腐烂后,只剩下甲壳与骨骼。经过泥沙中的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甲壳与骨骼变成了化石。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主要成分是氧、硅、铝、镁、铁等。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千

9、米,海底地壳约6千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勘探队:承担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的专业队伍。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